白山生活网 | 白山本地通 | 白山影讯 | 白山公交 | 白山地图 | 白山天气 | 白山商圈 | 白山连锁品牌 | 白山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白山
切换城市
白山生活网 > 白山本地新闻 > 2017十大年度好书来了,请收好!

2017十大年度好书来了,请收好!

2017年度十大好书

一个人亲历事物的经验,

于是,人们需要阅读。

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书呢?

2017年12月下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开启“2017名人堂之年度图书评选活动”,向大众推出180本的豪华书单。

通过出版动态观察、读者口碑调研、读书达人分享,我们选出了这180本书。又由网友推举,专家评审,再综合考虑业内口碑,进行综合判断,评选出“名人堂—2017年度十大好书”。

考虑到图书的类别,我们盘点年度十大好书分为两大类:文学类和社科类。涉及到小说、诗歌、散文、社会、历史、科技。

并不是以某个硬性标准选出谁高谁低,

意义更在于提供一个契机,

视角互补,彼此共进。

12岁入伍,有着13年军旅生涯,与舞蹈、文艺打交道的时光,是严歌苓青春年华的珍贵记忆。以至于严歌苓成为一个作家后,这段经历也成了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严歌苓的军旅题材文学作品较多,但《芳华》显然就是将严歌苓军旅生涯经历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部。严歌苓自己也表示:“《芳华》应该说是我最诚实的一本书。”

《芳华》可以说是严歌苓在时隔四十多年后,对自己青春时代的一次深情回望。书中可以看出严歌苓本人的诸多经历、体验的影子,带有浓厚的严歌苓个人青春自传的色彩。

一代代青春,一代代芳华,都有无数个刘峰何小萍在承受着生命的重负,经历着生活的悲哀,用生命写就各自版本的“平凡的世界”。严歌苓透过“萧穗子”来讲述刘峰和何小曼的故事,读者又透过严歌苓,去阅读那个年代下文工团的青春故事。

今天的作者严歌苓与当时的小女兵萧穗子在作品里构成了时空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对话关系,重新呈现了当时年代里青春的混沌、感性与蒙昧。生命的恣肆与人性的层次以及时代的的特征构成了《芳华》繁复的调性,它向读者打开了多层面的认识路径。通过这本小说,严歌苓再次证明了她将往事进行艺术塑形,表达自我,带动共鸣的强大能力。就像《芳华》片尾曲《绒花》唱的那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李敬泽的文学批评,触觉敏锐,视野开放,充满见识,又带有语言表达的巨大魅力。与此同时,他的散文创作、非虚构文学领域内对超文本、跨文体的开拓型写作,更是显得气象宏大,格调非凡。

“咏而归”三字出自《论语·先进》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日众弟子在孔子面前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各有大志小志,曾皙在旁鼓瑟,说“我想的是,暮春时节,换上春衫,约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少年,一起到城西的沂水中沐浴,然后,到城里的舞雩台上吹风,最后唱着歌,兴尽而归。”夫子悠然神往,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即“想法正合我意。”曾皙对于“咏而归”的向往,也是李敬泽心中的向往。

《咏而归》用活泼的语言叙述历史和文化,以春秋先秦为主,兴之所至,迤逦而下,至于现代乡野。最后落到几篇谈闲情的文章上去,也正是从曾皙之意,由家国天下,归结到春水春风、此身此心,就像春日里的一次漫游,将古时经典的魅力缓缓引入现代。而阅读李敬泽所分析的经典,也应该是这样轻快而又自由样子。

阅读经典,并不一定要正襟危坐。“经典”二字,是对一本书所传递信息其精要与超越历史的赞叹,阅读的人,如果把它们当成累赘,反倒不该去阅读。阅读经典也是一个“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过程,轻松、快乐、自由。

李敬泽说,这一本《咏而归》,不外乎是希望世人从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从他们对生命丰沛润泽的领会中,在趣味里追怀古人的风致,学习安顿自己,找到一个归处。

写作《咏而归》,对李敬泽这位“文学的申辩士”来说,也是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与古人灵魂“相亲”的过程。“以前很多文章写得我很头疼。而写《咏而归》就像唱歌一样快乐,我觉得我写得很快乐,读者也会一样读得很快乐。”

“我是李三三,死于百年前。黄泉无风景,夜台无白天……”86岁高龄的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又出新书了。这部书的正文部分,是耄耋之年的流沙河先生一笔一画写的,全部以手稿影印的稿本形式呈现。全书共109篇,每篇标题为四个字。阴阳精卵,胚胎腜孕,妊娠胞包,生育字娩,啎疾病弃,奶乳孔母……初看目录,如读《千字文》。流沙河先生假借主人公“李三三”一生的经历,来解读中国文字里包罗的博大智慧。

开篇以自述的口吻,自问“我身”从何处来,由父阳母阴结合而生“我”,解释中国人的阴阳,西学中的精卵。随后用一个个汉字,描述呱呱落地,父母养育,家庭成员,童年少年到壮年所经历的各种快乐与痛苦,收获与磨难,最后以“快乐平庸”诠释世道沧桑后的人生感悟。

就着这种“摆龙门阵”讲故事的形式,流沙河先生还对近千个古字偏旁等做了分析。在解释文字的同时,行文中流沙河还对私塾生活、新年风俗、时令节日等做了介绍,让人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汉字,加上全书是稿本影印版可以看出他用清秀可人的小楷写在方格稿纸上,原样出版,修改的墨点都印在书上,既可以看出他思考的痕迹,呈现了他的行文过程,方格楷书,工整秀丽,见字如晤,赏心悦目。

有人认为,学古文是在走回头路。流沙河说,新闻不可能是古文,政府公告不可能是古文,日常对话也是白话。“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古汉字中包含着文化传承,从中可以看见古代人的基本观念、生活方式、劳作方式、人际关系、社会心态等等,其中还涉及自然界的许多知识。从古文字进入古代社会,可以了解祖先很多东西。而且训诂学是走进中国古代典籍的第一步。如果绕过文字学、训诂学,去读古代典籍,很容易走弯路。而且,古文是一个人训练文字表达能力最好的教材。因为它简练、准确,以一当十。”

一个文人,因诗而名,在人生低谷之中找到汉字、找到庄子,找到诗经,找到唐诗。看清世事浮沉,在文字里安顿自己,在经典里找到归宿。正如流沙河自己说的,“感谢古老的汉字,收容无家的远行客。感谢奇妙的汉字,愉悦避世的梦中人。”

作为一名实力派诗人,梁平的诗歌写作有自己的谱系,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写作,他也构建出自己的诗意地理学。“皇城根下的主,川剧园子的客,与蜀的竹椅上品盖碗茶,喝单碗酒,摆唇寒齿亡的龙门阵。”这是梁平新诗集《家谱》扉页上的题词。囊括进本书几大元素:成都、川蜀、天府文化……《家谱》中,收录了梁平近年来150余首诗歌,全书分为“为汉字而生”“蜀的胎记”“巴的血型”三个部分,从多个角度,表达他对人生、历史、时间、死亡、爱情等主题的思考,这其中最不可忽略是,是文字对中的川蜀血脉深情。

“门口的路改成八车道了/诗歌只能从背后绕道而来……”在梁平的诗歌地理中,脚下的路,淌过的河,走过的街,一切皆可入诗,化作诗意氤氲在文字中。出生于重庆的梁平,从在山城的烟雾朦胧中长大、写诗、生活。2001年的春天,梁平来到成都,开始了自己在成都的后半生。梁平从不怯于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热爱。他说:“我是希望我的诗歌与社会息息相关,与生命息息相关,与我们身边的人息息相关,成为现代社会的真实版本”。

《家谱》之所以被称之为“家谱”,其实可以从全书的三部分去解读。“为汉字而生”透露出的,是文化人、川蜀人乃至华夏子孙最深处的血脉链接:汉字。后两记“蜀的胎记”、“巴的血型”则很显然的表现出了梁平对于巴蜀地理的来自血脉的爱。梁平说,之所以取名《家谱》,是因为这里面集结了自己文字的血缘,情感的埋伏,故乡和家国基因的指认。梁平的诗歌与他做人的大气风格一脉相承。

著名评论家罗振亚在为《家谱》写的序文中点出,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他认为,梁平的人文一体,其诗歌语言有很畅快的风格,“与冷僻乖戾、佶屈聱牙的”装“之本质相去甚远,而常常伴着亲切的说话调式出现……这种写法经济而奇峭,它能够改变读者惯性的思维路线, 带给人审美刺激和惊颤;尤其是在过于典雅含蓄的诗坛憋闷得 太久,被诸多不痛不痒、不温不火、不死不活的文本折磨之后,再去接近它们就更会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

《给孩子的100首新诗》

谈起新诗,你只知道徐志摩、余光中、海子、舒婷、北岛 本书力图打破你对新诗的固定思维,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中遗落的珍珠。诗人杨克梳理出百年来著名诗人的一百篇优秀作品,让读者明白新诗远不止如此,有的新诗充满想象,有的富含哲学思辨,有的能让你心头一震。这本书印证了诗是语言的孩子,是最接近孩子天性的语言,一百首中国现代诗像孩子般灵动,是百年文学的积淀,纯粹却不失深邃。

既然书名中就说是“给孩子的”,那么用着本书来做孩子们的诗歌启蒙读物,就再合适不过。可以发现,书中的诗作可以适合不同年纪的孩子。像“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一类,带着自然的语言节奏,朗朗上口,就适合做幼童的诗作启蒙。“战争坐在此哭谁,它的笑声,曾使七万个灵魂陷落在比睡眠还深的地带”就适合稍高年纪一点的孩子,从诗作中去感悟人生和诗意。

孩子和诗人的差别是什么?想象力?洞察力?文笔?还是对世界的感悟?好像从这些角度来说,除了文笔外,比起诗人,孩子们也差不到哪儿去。这大概也是杨克想要表达的,对于诗作的启蒙,或许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和保持一个纯粹的童心,或许更有利于孩子们诗意生活的养成。《给孩子的100首新诗》中,杨克以孩子为本位,强调“诗养童年”的理念,从简单的音韵开始,到对于世界的体验与感触,用中华文化养育出富有诗意的中国新诗人。诗歌,是不限年龄不限身份不限阶层的,对于诗和美的感受,或许从童年开始更为纯粹,这本书,或许不只是送给孩子,还送给那些保持着赤子之心的人们。

对故土在时间里的流离,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感伤。但一流的小说家却可以给这种感伤一个艺术的形式,让人们读了内心晶莹如雪。双雪涛就是这样一个小说家。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新浪新闻 | 作者:新浪新闻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