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生活网 | 沧州本地通 | 沧州影讯 | 沧州公交 | 沧州地图 | 沧州天气 | 沧州商圈 | 沧州连锁品牌 | 沧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沧州
切换城市
沧州生活网 > 沧州本地新闻 > 过年又要被你妈逼你结婚了,你还敢回家吗?

过年又要被你妈逼你结婚了,你还敢回家吗?

原标题:过年又要被你妈逼你结婚了,你还敢回家吗?

那些觉得这篇文章眼熟的人,你没看错,这是本AI的年经文章,每逢新春佳节家庭团圆必发此文。

前年和去年被妈逼的你,今年还在被妈逼吗?

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情人节正好又连着新春佳节,单身狗们急需用已经剁掉的手再网购几对备用的膝盖了。在接受父母亲朋“动之以情”的逼婚攻势之前,不如祭出“晓之以理”的科学大杀器,分析分析逼婚背后的原因,这样起码能……嗯……死个明白。

在心理学领域内,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众多理论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其中影响较大、体系相对较完整的理论模型之一。研究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影响,前者表现为个体态度,后者表现为社会主观规范,两者共同决定了个体最终的行为决策——并以此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基于这套理论模型,我们或许可以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三个心理学角度弄清楚——为什么你妈会逼你结婚?

如果你觉得文章太长,请随时记得看两眼这个九宫格,非常实用,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果壳网诸君亲测有效。

本文将一列一列,逐格分析你妈逼你结婚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表格的第一列,行为态度。

从内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婚姻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看好婚姻,不置可否,消极面对。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结婚了,过得也挺好啊。”

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结婚是美好的,希望你也能一样幸福。可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为什么父母非要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我呢?我这么发自内心地热爱果壳网,也没有强按父母的头过来看这篇文章啊!

一个人进行字形及语义加工的记忆任务时,与自我相关联的字词,记忆成绩会更好——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

那些与自己较为亲密的他人相关的字词,记忆成绩也会更好。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个体通过建立亲密关系,而将他人包括进了自我的表征之中。而亲子参照效应,是指父母与子女将对方包括在自己的自我概念之中。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更多地基于社会关系(而非自我定位)来定义自己的中国人而言,亲子关系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也非常大。这也是,父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原因。

不是您觉得好就好的,我也没办法啊。

“我结婚这么多年,不也过来了嘛”

父母并不觉得婚姻多么美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父母习惯了每个人都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自然会觉得还不结婚的你怪怪的。习惯成自然,越自然越好。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看过的类似刺激。这就是所谓的简单曝光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

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大脑认知加工陌生事物时,比较累;而加工那些相对熟悉的事物时,就轻松许多。所以当看到与自己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时,父母就会觉得你可能出了问题,于是催促你赶快结婚吧。

“我过得不好,现在就看你啦”

父母的婚姻生活可能非常不幸福,觉得婚姻简直是苦难。可他们还是要闭上眼把你往火坑里推。这是几个意思啊?简单来说,两个意思:

1. 自私的心理补偿机制

心理补偿(compensation)是最早由阿德勒提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它是指个体为了弥补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劣势感,而努力在其他领域追求成功。

这种补偿不仅会体现在个体的不同方面,而且会扩展至与个体心理距离相近的其他个体——比如父母自己未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就会愈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理,有的父母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就会越发盼望子女能尽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补偿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遗憾。

2. 邪恶的嫉妒心理

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某样东西,就会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维持心理平衡。如果不巧正好身边的人得到了,我们就会更加痛苦。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嫉妒。婚姻并不幸福的父母却逼迫孩子结婚,很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态。上一代人所处的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里,连自由恋爱都是奢求,更不要说单身主义。在成家立业步入不惑之后,父母那一代人回顾这一路的时代不公和命运多舛,那些不甘、屈辱、痛苦、愤懑迫于政治正确和人性光辉的压抑无法释放,只能像火山爆发一样找到出口喷泄出来,灼伤身边的至亲至爱。单身的你即使过得很好,有的父母也希望你能一起到这挣扎的围城里来住着。

现在我们看向表格第二列,主观规范。

从外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社会规范的看法,还是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积极导向,应当遵守,被迫达标。

“你看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多好啊”

父母觉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而正常的才是幸福的。

其实正常的未必就是幸福的,同时幸福未必一定要和大家一样才行——你爱看果壳网的文章,跟朋友圈里转发谣言的亲戚说不到一块儿去,求同存异不也挺好嘛。可为什么父母会产生那样的错觉呢?

证实偏差是决策偏差的一种,英国心理学家皮特·沃森(Peter Wason)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说的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忽略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见,并将模棱两可的信息向着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方向进行解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和资源贬低与相反观点。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搜狐科技 | 作者:搜狐科技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