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活网 | 成都本地通 | 成都影讯 | 成都公交 | 成都地图 | 成都天气 | 成都商圈 | 成都连锁品牌 | 成都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成都
切换城市
成都生活网 > 成都本地新闻 > 诗人向以鲜:杜甫草堂是我心中文化地标的NO.1

诗人向以鲜:杜甫草堂是我心中文化地标的NO.1

封面新闻 见习记者 李雨心

漫步在巴蜀大地之上,哪一处的故事触动了你的心弦?哪一隅的风景让你至今难忘?是什么穿越了时空的重重阻隔,让你一眼望尽千年的历史,将久远的故事再次吟诵在你的耳边?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遗存,它就是——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灵魂驿站。古往今来,四川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沉淀,在巴蜀这方土地上留下深深地足迹。四川是一所文化的宝藏,当既有的文化地标已经被大众所熟知,探访的人络绎不绝。但是仍有许多饱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场所,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鲜为人知。为“唤起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去探索、发寻找新的文化地标,为巴蜀文化激发起新的活力。

当听闻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策划的“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大型系列活动时,当代诗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向以鲜就像记者列举了其心中的文化地标。这位生于四川,成长于四川的诗人,对于巴蜀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向以鲜提到的文化地标中,不仅有杜甫草堂、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景点;也有华西钟楼、四川大学红楼这些少有被提及的历史建筑。

杜甫草堂:世界诗人所仰望的高地

向以鲜一开场就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心中四川文化地标的NO.1——杜甫草堂。在交谈中,向以鲜言语中更是难掩对其的赞美之情,用一句话精炼的总结了杜甫草堂的高度。“它不仅是中国诗歌的圣地,也是世界范围内诗人心中的高地。”

杜甫,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尊为“诗圣”,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存诗1400首,其中400首写于四川。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来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这便是杜甫草堂的由来。杜甫在《狂风》一诗中,曾写到“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提的就是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草堂中居住了将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说到为何会选择杜甫草堂作为文化地标,向以鲜讲到,因为自己就是一位诗人,这个身份让他对杜甫草堂多了一层更深厚的情感。“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不光是在中国,在全世界也可以这样说。而杜甫草堂,是其诗歌之城的标志性、符号性的存在。从草堂的历史文化中,我们能看到诗歌和这座城市内在的血缘关系和脉络。”向以鲜回想起自己少年时代第一次来到杜甫草堂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我清楚的记得那是1982年,我上大三的时候,至今都还忘不了当时心灵的那种震撼。虽然杜甫草堂距今历史只有一千多年,虽然其经历过多次垮塌重建,但是它对成都的影响深远,它代表了一位异乡人在这座城市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

杜甫对于四川的意义不言而喻,他在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反之亦然,成都也在杜甫这位“诗圣”的诗歌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向以鲜说到,成都和杜甫是互相成就的,成都不能没有杜甫,杜甫更不能没有成都。“我在我的文章《当杜甫遇见成都》中写到:‘如果成都没有杜甫的寓居岁月,成都的诗意将缺少一道壮丽的底色;如果杜甫没有经历成都的山川风物之美,那我们所看到的杜甫可能完全是另一副模样——除了悲苦,还是悲苦;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所以,当杜甫遇见成都,是互相的幸运。”向以鲜还补充道,巴蜀这块大地,给予了杜甫很多东西,包括精神上、物质上、甚至是生活起居、习惯上的改变。

向以鲜还谈到,杜甫草堂的影响绝不仅仅只局限于中国,它还是世界各国诗人心中所向往的圣地,这个评价也是向以鲜从亲身经验中的得出的。“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些海外的学者和诗人,谈论古今的诗人的话,都会说到杜甫,这充分证明了杜甫在国外的知名度。还有就是,我所认识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的汉学研究者,经常会提到杜甫,认为他是一位更切近生活的诗人。所以,杜甫草堂是不仅是所有诗人、更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的心中的高地。”

华西钟楼:近代中西方文化在成都的交汇

红墙黛瓦的钟楼,侧畔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在秋天银杏叶飞舞的季节,在一片金黄的世界中,听到钟声敲响。这样的场景,光是想想,就已经让人心醉了。这便是向以鲜列举的第二个文化地标——华西钟楼。

华西钟楼,是华西坝地标性建筑。建于1925年,又名钟塔,原名柯里斯纪念楼,由纽约人柯里斯捐资建成。至今为止,钟楼上在重锤式机械芯如今已经持续运行了90多个春秋。“虽然这个钟楼只有30米高,但是它思想的高度是无穷的。你想,当初克里斯为什么不是捐赠其他的建筑,而是捐赠了一座钟楼?因为他选择了用时间滴答滴答作响的方式,来提醒大家时光易逝,这个特别具有意义。”

钟楼美则美矣,但是对向以鲜而言,钟楼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深意,才是选择其为文化地标的原因。“我认为,华西钟楼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汇在成都、在四川的一个力证。因为成都一座包容的城市,四川也是接纳外来文化、胸怀特别宽广的一方土地。而且这中特质,直到现在还依旧保留着,也是如今所提倡的文化观念。”向以鲜还惋惜到,也许相对于杜甫草堂、武侯祠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地标,华西钟楼的知名度就相差甚远,不为大众所熟知。“这也是我推荐其的原因之一。”

“因为华西坝,是四川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当时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比如欧洲,美国的一些传教士、学者,他们对四川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很大的贡献。我觉得这个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被人们所铭记。”而且,光从建筑本身来讲,也是具有十足的观赏性。“华西钟楼,把西方的钟塔那种形式,和中国的钟楼结合的非常好。早期还都是人工来敲钟,你能触摸到时间一点一滴流逝的真实感;现在电力替代了人工,虽然节省了成本,倒是少了些质感和温度。”

向以鲜还分享了自己的观赏“攻略”,建议市民和游客们一定要去看看秋天的钟楼。“钟楼秋天最美,银杏叶变黄的时候,钟楼前面就是一个池塘,当银杏叶落在水中时。钟楼的静止,和银杏的飘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个时候,时钟偶尔会敲响,会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你会感觉这个落叶完全是被钟声所唤醒的。钟声、落叶、还有水的波纹,形成了一曲合奏,静静流淌的时间原来是能发出声音的。”

聚焦目光:新文化地标的寻找极具意义

从历史悠久的杜甫草堂,谈到东西方文化相融的华西钟楼,向以鲜所列举的文化地标,都展现了独有的艺术风骨。向以鲜还提及了两处处文化地标,分别是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和四川大学的红楼。令人惊奇的是,IFS作为成都地标性的建筑,更多是与商业、潮流联系在一起。而向以鲜将作其为文化地标,也是有着独特的见解。“首先是IFS充满了设计感,每一个空间、道路、砖,都是极具现代化的,但是在其中还融合了中国的元素。它是应该把中国的园林空间,和现代的时尚空间,融合的非常好的一个典范。”

在普通人看来,商业似乎和文化隔了一座山,两者没有什么共通性。但是向以鲜却认为,商业也是一种文化,而IFS的存在,就是商业和文化互相叠加的产物,也是能体现四川人的聪慧通透的特质。“四川人聪明的一点是,把商业做的十分具有文化性,让你心甘情愿的买单,然后你还要赞美他(她)。”向以鲜笑着说到。

除了列数出自己心中的天府文化地标,向以鲜还对此次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策划的“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大型系列活动,给出了一个清晰地定义:这是具有意义的。

在向以鲜看来,在一些既有的文化地标声名大噪的同时,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名迹,却在慢慢被人遗忘。寻找新的文化地标,能把这些可能正在陨落的地方历史文化,重现其新的活力。“现在的普通大众,需要目光的引导。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作为主流媒体,去寻找一些新的、或者没有被人注意却又很重要的文化地标,让其呈现在大众的眼中。它和之前已经被人们认可的地标是互补的,不是排斥的关系。新的文化地标能够让这方土地,这个城市的血肉变得更丰满。”

其次,不管是对于外来游客,还是对于本地的老百姓,寻找新文化地标的正面价值从这两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将更多大众的目光更多的吸引过来。“首先就是对于外来的游客,到了四川之后,能让他们迅速找出具有价值的目的地。就像我们去省外、去国外要找‘攻略’一样。寻找新的文化地标,不就是一份好的文化攻略吗?能让外地的游客尽快的认知到巴蜀文化,感受巴蜀大地独特的魅力。”

向以鲜还说到华西的钟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现在可能只有少数深谙成都文化的人才知道,但是经过媒体的传播,会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到这个地方。“特别是现在网络的传播速度很快,比如你去钟楼了之后,拍了一组照片发朋友圈,在网络上一发出。它会不断的扩散,成倍级的增长,这种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网易新闻 | 作者:网易新闻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