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生活网 | 鄂州本地通 | 鄂州影讯 | 鄂州公交 | 鄂州地图 | 鄂州天气 | 鄂州商圈 | 鄂州连锁品牌 | 鄂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鄂州
切换城市
鄂州生活网 > 鄂州本地新闻 > 花开为何是蓝莓 ?它成为【鄂州】首个产业扶贫国家标准案例

花开为何是蓝莓 ?它成为【鄂州】首个产业扶贫国家标准案例

长江云报道 10年前,鄂州市涂家垴镇一片杂丛山地几乎被人遗忘。10年后,这里诞生了湖北省首个产业扶贫国家标准案例,有机蓝莓花开漫山,小小浆果甜蜜了这个昔日的穷乡僻壤。

扶贫攻坚的路上,农、林、牧、渔齐上阵,战法繁多,思路各异,殊途同归。不过,在众多扶贫路径中,湖北省首个产业扶贫国家标准案例为何花开的是这颗小小蓝莓?

扶贫有温度:小浆果甜到村民心坎

“要是实话实说,还是要吹点小牛?”

“说假话没用,卖了几多算几多。”

6月中旬,正值蓝莓采摘季节。在涂家垴镇花园坜村12组的一处坡地,村民查瑞火跟记者开起了玩笑。

“差不多6000元到了手,大概还送了3000元蓝莓的人情。”55岁的查瑞火说,“去年9月底才栽的苗,蓝莓没出园就摘完了。”

查瑞火是花园坜村的精准扶贫对象。儿子26岁时得了白血病,为给儿子治病,查瑞火欠下了110万元的债,最终仍是人财两空。妻子因精神病发作而犯罪入狱,现在,家里就他和5岁的小孙子一起生活。

2017年9月底,鄂州梁子湖白龙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向查瑞火伸出了援手,“我们对他实行‘三包’,包种苗、包技术、包回收,还送来一台潜水泵、1000米的水管子。考虑到他家的困难,特意选了最大、最好、成活率高的苗,帮他种了2亩的蓝莓。”该公司负责人王如敢告诉记者。

“他们做得很过细,先指导我整地,再把660多棵苗送到地头。最后,还是他们的技术员一棵一棵帮忙栽上。今年,连包装盒也送来了。”查瑞火说。

今年开春,蓝莓苗便开花结苞。查瑞火把这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就在几天前,大家一起开车回来,跑到园子里,高兴地摘蓝莓。可能大家晓得我的困难,称都不称,直管塞钱。”

不过,眼前的这片蓝莓果林看起来有些弱小,似乎没了第二批采摘的机会。

一看就知道蓝莓苗有些营养不良,王如敢现场指导查瑞火,“眼下,你要做好三件事。一要下有机肥,二要把蓝莓园周围的灌木林砍出通风口,三要对蓝莓枝进行生物防虫。这三件事做好了,我验收通过,明年再帮你扩大面积,满足你的心愿。”

送到地头的“三包”让查瑞火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他的脸上有了笑容。而在基地直接就业,更是让60多岁的村民吴东华彻底摆脱了生活困境。

吴东华是斗山村村民,自己严重弱视,老伴失明,女儿上学,一家人的生活靠吴东华外出揽工维持。可是,因身体原因,揽工的机会很少。

2010年,吴东华摸到了白龙有机蓝莓基地,想找份工干,“当时,我也考虑了下,收还是不收?收,他能做什么?不收,他的日子该怎么过。企业也要担当社会责任,最后还是收下了,并且把他作为长期工留在这里。”王如敢说,“每天让他做些扫地、烧火、码盒子等力所能及的活,每月开1500元的工资,还管中餐。”

有了一份工资收入作保障,去年,吴东华的女儿顺利上了大学。“一放假,伢就来打工,这里就跟我家一样。”老人激动地说。

让劳动产生收入,让收入保障日子,让日子过得有尊严。白龙有机蓝莓基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探索一条企业的扶贫之路,“主要是三种模式,除了‘三包’、提供就业外,我们还建立了带贫减贫机制,就是对入股公司和加入旗下合作社的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目前,此种模式为80余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20户农户发展有机蓝莓产业,总面积2000亩,每亩纯收入1.3万元。”王如敢说。

产业有力度:小浆果当了产业龙头

近几年,涂家垴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快步前进,林荫小道幽静曲折,稻田荷香清逸悠远。绿林里,新屋纪的这处农家饭庄,见证了美丽乡村的发展与变化。

最大的变化在客源,“以前,每天开不了两桌,且还多是单位接待用餐。现在,客人都是武汉、鄂州、黄石来的游客,付现金没欠账。开园摘蓝莓时最忙,一天接待10多桌,忙得团团转。”饭庄的老板以前在武汉当厨师,后来回家开起了这处夫妻饭庄。

最穷、最偏远,曾经一直是涂家垴特有的符号,热闹似乎与这里难以有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在涂家垴镇建起当时号称10万亩的杉木林基地。自此,这个偏远的地方便与绿色有了深层次的渊源。

然而,当生存与绿色发生冲突时,现实不得不让人们放弃后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10万亩绿海逐渐消退,砍伐过后的林地变为成片灌木荒山。

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过日子到过好日子,人们的思想观念静静变化。好山好水好空气,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开始回归。

进入新千年,一个“美丽的错误”在中国大地悄然发生,它就是蓝莓。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是从英语blueberry直译而来,蓝莓只是商品名称。而在学科上,blueberry的真正名称是“越橘”。一时间,蓝莓几乎成了健康食品的代名词。

2009年,一位鄂州农林专家带着一个项目来到涂家垴。专家便是王如敢,项目便是蓝莓种植。

“对这里,我太熟悉了。穷乡僻壤,从某意义上来说,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回想当初的创业,王如敢说。

蓝莓基地,最关键的是土地,且土地应从未耕种过农作物,因为它不会有农药残留。地找好了,需要大面积流转,并进行全面改造。

10年前,蓝莓还是个“洋娃娃”,人们头一次听说,长的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当时,两种方式流转土地,一是承包30年,一次性付10年的土地承包金,租金是最高标准的。”王如敢说,“二是土地入股,做村民工作,一个都不愿意,因为没人相信。”

就在人们的疑惑中,湖北省最大的蓝莓基地建设启动了。从那时开始,王如敢就已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理念因子植入到了基地建设当中。

“最关键的是有机、生态,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持久,才有生命力。”王如敢说,“昙花一现的东西,对农村经济的带动缺少恒温。因为观念问题,我还曾在有些场合跟人争论过。”

有理念与情怀支持的行动,往往是执著的。现在,王如敢的蓝莓基地流转土地5000余亩,种植规模目前处于全国第四位,湖北省第一,并成为国家级有机蓝莓种植基地。

这个称号来之不易。“就这么一个指头大小的蓝莓,集50项引用、制定的标准于一身,从种子到挂果,全过程有标准控制。”市标准所所长姜志宏说,“吃到嘴的果子要经过87项指标的严格检测。”

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涂家垴镇有机蓝莓成了当地生态建设的品牌,有机蓝莓基地成了武汉等周边市民的乡村休闲目的地。

“蓝莓开园采摘,每天2000多人前来。这么多人上哪里吃饭?万秀、新屋纪便是留客的好地方。”王如敢开心地说,“我只要到这些地方坐坐,农家乐的老板们高兴得很。”

“你自己为什么不搞一条龙的服务,把客源给兜住?”记者不解。

“一方面,搞活农村经济,需要龙头,小蓝莓当龙头,也是我当初的想法。另一方面,有机蓝莓种植也不允许在基地搞餐饮,如这样做,会破坏蓝莓的生长环境。带动一个产业链,大家都有钱赚,不是更好?”王如敢微笑道。

除了鲜果采摘,目前,该基地的有机蓝莓深加工已形成了系列产品,如饮料、酒、蜂蜜、果脯等。

发展有深度:小浆果成了国家样本

今年5月2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首批15项产业扶贫国家标准,鄂州市的湖北白龙蓝莓精准扶贫标准化案例位列其中,湖北省仅此一例。

同时,依托白龙有机蓝莓基地,由鄂州起草制定的《蓝莓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规范》已升级成为国家标准。

“这意味着,全国各地的蓝莓产业项目的生产运营标准均以鄂州标准为样本。也就是,鄂州在这方面做出了标杆。”姜志宏认为。

这个标准与精准扶贫又有何种关系?有专家分析,蓝莓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采摘果实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加大了蓝莓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这也促使蓝莓生产由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向外转移。

王如敢解释道,鄂州起草的蓝莓的产业运营标准涵盖全过程,为蓝莓如何成为有机产品,设计了路径。这条路径上,有土、肥、水、果子四大指标体系的控制,“简单点,有机种植,果树给养用有机肥,除虫害靠物理方法。这样,用工量大,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让困难农户有了较稳定的收入保障。”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 作者: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