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生活网 | 亳州本地通 | 亳州影讯 | 亳州公交 | 亳州地图 | 亳州天气 | 亳州商圈 | 亳州连锁品牌 | 亳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亳州
切换城市
亳州生活网 > 亳州本地新闻 > 【亳州】返乡子女现状扫描:童年有了“有温度”的呵护

【亳州】返乡子女现状扫描:童年有了“有温度”的呵护

返乡孩子和同社区孩子在活动室一起打乒乓球。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亳州市常年有上百万人在外务工或创业。在当地返乡创业就业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在外游子开始返乡,他们在带来项目、资金、技术的同时,有的也将子女带回家乡。如何让这些返乡孩子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获得情感上的关爱和心智上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新课题。

7月23日上午,亳州市谯城区魏武社区一处健身运动区,13岁的李子玄正在与几名同社区孩子打乒乓球。看到孩子在家乡逐渐有了自己的新“朋友圈”,一个月前从上海返回亳州创业的王女士欣慰不已。

“孩子两岁时便随我和老公去了上海。我们在鞋厂打工,他在工厂附近一家全托学校上学。回到亳州后,孩子在附近一所初中报了名。”李子玄的妈妈王女士说,刚回亳州时,孩子对环境很陌生,总“宅”在家里。

“回来后,没有一个朋友,身边都是陌生人。而且在上海我们都说普通话,在老家我一张口就被当成外地人。”李子玄讲述了他的尴尬。

和李子玄一样,7岁的徐璐璐在今年1月随父母回到老家亳州。小小年纪的她刚回来时,曾这样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来这里,啥时候回上海呀?妈妈这才明白,孩子竟把故乡当成了“他乡”。

今年春节前,13岁的张成先和父母告别生活了6年的北京,回到位于亳州市利辛县胡集镇的老家。刚听到父母做出这一决定时的感受,张成先的心情既难过又开心。

在张成先心里,难过的是,舍不得离开一起学习生活6年的同学朋友,离开就读了6年的学校,何况“北京是比家乡发达得多的大城市”;开心的是,“终于能够天天见到爷爷奶奶”。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亳州市常年有上百万人在外务工或创业。近年来,亳州市将扶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实施贴心服务,催生出吸引老乡返乡创业就业的“强磁场”。特别是今年6月,亳州市委市政府发出《亳州老乡,请你回家》的“家书”,并推出更多创业扶持政策,邀请在外游子返乡创业就业,引来老乡回家“新热潮”。

他们在带来项目、资金、技术的同时,有的也将子女带回到家乡。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不同城市间的漂移中,经历着“他乡”与“故乡”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让家乡变得熟悉而又陌生。

如何让这些返乡孩子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获得情感上的关爱和心智上的健康发展,亳州市从学校到社区,从企业到各级群团组织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个关爱网络正在形成。

返乡人员最关心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回乡后,父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孩子联系学校,解决入学问题。

亳州市谯城区教育局基教股工作人员柴大勇说,返乡人员子女的户籍和学籍原本就在亳州,只不过是重新回到所在乡镇或社区而已。原籍在城区的,可按照学区划分就近、免试入学。原籍在农村,随父母进城务工就学的子女,和城区孩子“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此外,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也是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好在各地教材都是按照全国教学大纲统一编写,知识结构差异并不大。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返乡子女更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柴大勇说,目前谯城区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这一新课题。

尽管一月并非新生报名入学季,但徐璐璐所在学区学校——亳州学院实验小学还是开了“绿灯”,顺利解决了她的入学问题。

据班主任介绍,像徐璐璐这样的返乡人员子女,班里还有好几位,他们刚进校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爱与人交流。对此,学校邀请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请班干部主动跟他们做朋友,通过班会、社会课等课程讲述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有人际心理、自我心理、生活心理和学习心理板块,在“有温度的教育”中增强孩子对家乡的归属感。

在李子玄生活的魏武社区,返乡就业创业的居民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社区党委书记胡继友统计,近3年来,入住该社区的返乡人员平均每年增长约10%,特别是今年更有大幅增长的势头。

从今年年初开始,社区专门邀请这些孩子和家长来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会演、家庭教育报告会、道德讲堂等。为了让这些孩子更好融入群体,开拓他们的“朋友圈”,社区还组织了多场青少年乒乓球联谊赛,将返乡人员子女与常住居民子女混合编组,增进彼此交流。

相比李子玄和徐璐璐,经过两年的融合,在谯城区大杨镇11岁的李梦然心中,上海的生活已经成了回忆,“那里有高楼、地铁,有漂亮的街道、公园,有要好的朋友,能天天吃米饭”。

7月22日傍晚,在大杨镇郭万新村一处两层小楼里,“不喜欢吃面食”的李梦然正帮着妈妈在厨房淘米!

“吃的、住的都比父母在外地打工时好得多,还是在家好!”两年前带着孩子回到亳州的韩珍说,女儿以前在上海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上学,学费高,住宿条件也不好,12个人挤一间宿舍。她和老公挤职工宿舍,虽说每人每月能挣6000多元,由于花费高,年底也剩不了几个钱。现在,女儿在镇里的公办学校上六年级,成绩不错;她自己则在家门口的服装厂工作,因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一进厂就当了组长,月薪5000多元。

老家毕竟在农村,面对孩子起初的不情愿,韩珍没少向她灌输“回家”的好处。“比如经常跟她讲述叶落归根的道理,告诉她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亲人照顾,自家亲戚朋友都在亳州,互相照顾比较方便等。慢慢地,孩子逐渐融入其中,也有了自己的玩伴和朋友。”韩珍说。

张成先在家舒舒服服地过了一个春节后,成了胡集中学的“插班生”。

没从北京回来以前,张成先一直认为家乡学校一定非常简陋,可是当他走进校园,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带有塑胶跑道的体育场、绿油油的草坪、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还有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多媒体专用教室,条件并不比他在外地就读的学校差。

为了迎接这个“插班生”,班里还特地开了一个班会。一天相处下来,张成先结交了不少朋友。许多同学向他打听关于首都的“新鲜事”,这让见过“世面”的张成先存在感十足。

“在学校,老师同学都喜欢我;在家,能天天见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附近的厂子上班,能天天给我做饭,感觉很幸福。”性格开朗的张成先说。

共青团亳州市委和亳州市妇联在关爱返乡人员子女方面也在不断努力,先后组织了大批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和返乡人员子女送去书包、文具、校服、图书和助学金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父母回到家乡。”亳州市“请您回家助您创业”办公室负责人认为,让回乡创业就业人员子女早日融入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既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也关系到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能否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应当让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员安心在家乡创业兴业。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中安在线 | 作者:中安在线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