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生活网 | 贺州本地通 | 贺州影讯 | 贺州公交 | 贺州地图 | 贺州天气 | 贺州商圈 | 贺州连锁品牌 | 贺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贺州
切换城市
贺州生活网 > 贺州本地新闻 > 广西【贺州】:千年古邑年轻态

广西【贺州】:千年古邑年轻态

视频专访贺州市委书记赵德明:新业态助推贺州绿色崛起

“我坐上高铁去贺州,碧碧的水来绿绿的山,那是贺江水那是姑婆山,那里有瓜花酿和豆豉香……”2015年,一曲《坐上高铁去贺州》横空出世,创下上百万的搜索量,一跃成为“广西本土神曲”。

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贺州迈入“高铁时代”。到桂林1个小时,到南宁4个小时,到广州1个小时,贺州正式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后花园”。

高铁牵线,作为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的贺州正谋求将自身资源转化为新一轮的发展优势。静谧古镇、旖旎风光、长寿密码、矿产资源……由“养在深闺人未识”来了个华丽转身。

贺街镇的桂花古井 严立政 摄

守望千年古邑 留住一方乡愁

尽管贺州2002年才撤地设市,临贺故城却也有着悠悠2000多年的历史。

人称“老贺街”的龙泽深今年69岁,退休前是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长利小学校长。作为土生土长的贺街镇人,龙泽深说起位于贺街镇上的临贺故城来,话匣子便停不下来了,“临贺故城是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时建的,经历了十多个朝代更迭。直到1952年贺县政府迁往八步,临贺故城才完成它作为县治的历史使命。”

在贺街镇河西街南门口,有一口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的桂花古井。井口直径1米,深约12米,井壁以青砖砌筑,井口的井圈则由整块石灰岩琢制而成。由于年深日久,井圈被人们汲水时所用的绳索磨出了道道沟痕。有的沟痕甚至深达10多厘米,可见岁月沧桑。

“这些沟痕,我也有出力哩!我9岁的时候第一次来这口井打水,最喜欢靠边的这个位置。”龙泽深回忆起往事来,如数家珍。

始建于东汉中晚期的贺州临贺故城河西城址主城城墙 严立政 摄

沿着桂花古井往南走,穿过一条曲折有致的青石板路,路过大大小小的各姓祠堂,便来到临贺故城河西城址主城城墙。城墙始建于东汉中晚期,初为夯土墙,五代时在内墙包砌红色花砖。2001年,临贺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开始进行部分修复。环游城墙,抚摸着鱼骨纹、竹节纹、太阳纹等不同纹饰的古老城砖,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带,从秦汉至明清,壮、汉、瑶、苗等民族大量迁入。每逢临贺故城的浮山歌节,贺街镇本地民歌“哩嗬嘿”“连山调”、客家山歌“叮咚叮”“扯咚扯”、瑶族民歌“过山音”等各种曲调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传唱这些曲调的族群的根在哪儿?是怎么迁入贺州的?千百年来是如何演变的?为了破解这些谜题,贺州族群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在南岭走廊的崇山峻岭间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贺州族群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 冯粒 摄

李晓明是广西培养的文科博士,多年来他收集当地各族群传统歌谣、戏曲诗词、族谱、宗教典籍、医药方剂、墓志铭、契约文书、牌匾等第一手民间文献资料1000多种,文化实物30000多件。

走进贺州学院里的贺州族群文化博物馆,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世界上首个音调最齐全的“芦笙基因库”、收藏有1800多个粑印的“粑文化陈列室”、贺州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木雕工艺品、流传于广西东部地区的杖头木偶、各色瑶锦等,藏品十分丰富。“就拿贺州‘本地人’来说,他们是自秦汉以来因谪贬、兵戍、商贾、逃荒等原因先后南徙入贺而形成的汉族族群。‘本地人’占贺州总人口的50%左右,主要居住在贺州的北部地区……”说到贺州族群时,李晓明滔滔不绝。

各族群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融合,体现之一便是遗留至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它们聚于一处,就形成了风情独特的传统村落。记者来到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一个汉族古村寨――深坡村,村子始建于宋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至今已近800年历史。村前一条溪水,溪畔大树参天,村后一座小山,林木蓊蓊郁郁,常有白鹭栖息。沿着一条不宽的青石板路穿村而过,两边是宋明清时期的青砖绿瓦马头墙老式建筑和一条条窄窄的街巷,村内有祠堂、书屋多处。深坡古村人杰地灵,读书之风世代沿袭,曾出过4名进士、9名举人,村里历代加封牌匾达数十块。

近年来,贺州市以规划促进保护,采取多项措施保护传统村落,以期保护、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后人留住乡愁,记住乡愁。

(责编:肖鑫、乐意)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人民网 | 作者:人民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