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本地通 | 晋城影讯 | 晋城公交 | 晋城地图 | 晋城天气 | 晋城商圈 | 晋城连锁品牌 | 晋城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晋城
切换城市
晋城生活网 > 晋城本地新闻 > 而立【晋城】 风华正茂

而立【晋城】 风华正茂

经过三十年建设,晋城市已成为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城乡面貌

蜿蜒在南太行崇山峻岭之间的晋焦高速公路

晋城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三合一馆外景

大力发展煤层气液化,拓展煤层气利用半径,拥有亚洲最大的煤层气液化厂

生态园林示范村山耳东村

198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成为山西第一个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地级市。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推动晋城由偏居一隅的小城变成了功能较为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由传统的农业县城变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工业城市,由黄土高坡的单一色调变成了雨量丰沛、森林覆盖率高、四季常绿、城林交融、宜居宜业的国际花园城市。

30年前一个8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内陆小城,今天会是什么模样?晋城的答案是:“三纵三横两环”的城市骨干道路框架形成;市区面积扩展到60.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9万人;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市民走出家门步行“10分钟进游园、20分钟进公园、30分钟到达森林公园”。

谈起晋城市30年的城市变迁,市住建局长徐双荣如数家珍:“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太行山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晋城市还连续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评选中连续三次入围,并三次荣获国家级最高奖“长安杯”。

家住城区金华社区的贾新玲,丈夫一年前患脑干出血至今昏迷,片刻不能离开人。女儿在外打零工,儿子还在上学。丈夫看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得知贾新玲一家的遭遇后,城区南街办事处主动上门为她全家办理了低保,更让贾新玲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她就领到了18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社会保障的目标就是‘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我们要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建市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贾二庆说:30年来,晋城市全力推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完善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覆盖人群持续扩大,基金征缴额逐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增长了18倍,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91%,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14%,11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9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2.1万人、60.2万人、47.2万人、28.7万人、30.5万人,全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指标。

10月15日,晋城市首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亮相凤台街,开始免费为广大市民读者提供借阅方便。这是晋城建设文化强市的重点工程之一。一年前的10月,晋城市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三馆合一”工程开馆,成为晋城文化的新地标。

作为一个年轻的地级市,1985年建市之初,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底子差,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建市30年来,晋城致力于用文化为城市“铸魂”的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文化产业量质双升,文化市场健康有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博物馆、文体馆、游泳馆、体育场、图书馆、档案馆、赵树理文学馆等一批文体设施,文化艺术中心、科技研发基地等文化科技设施相继奠基开工建设,同时还积极推进县级“三馆一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形成了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值得一提的是,晋城拥有上党梆子五朵“梅花”,一个地市5人获取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全国也不多见。特别欣喜的是晋城农民李继林、刘平贵夫妇诚实守信还粮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美誉。

截至2014年,市区有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文体宫4个市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3个标准化百姓大舞台。全市有乡镇综合文化站74个,农家书屋229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6个、村级服务站点2207个,覆盖率均为100%。

晋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1985年建市到上世纪末,旅游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的眼光始终放在挖煤、冶铁、铸造等传统产业领域。

1999年晋城提出“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推动“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出台奖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旅游规划,引导社会投资,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2006年晋城成功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业开始进入“政府引导、市场开发”的快速发展期。尤其是近年来,“晋善·晋美·晋城”强势宣传,晋城旅游业发展势头高昂。201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16万人次,外汇收入633.66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715.0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1.96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42.36亿元。今年国庆黄金周,晋城共接待游客266.96万人次,同比增长20.85%,旅游总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0.69%。尤其是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呈现大规模“井喷”,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晋城旅游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型”逐渐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提升了社会生活质量、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还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市场经济、切实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实现由绿色朝阳产业到国民经济战略性带动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军龙头的华丽蜕变。

太行山上筑路难!但是,30年来,从全民修建县乡路,到举债修建商品路,再到自己投资修建高速路,晋城人民劈山开道战天斗地的壮举一直没有停止过。

1985年前,晋城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541公里,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经济建设与公路交通的矛盾十分突出。1985年,建成了全国第一条山岭区三级复线公路——太洛公路晋城至省界段。1990年建成了全省第一条以负债方式建设的商品公路——周犁公路。1992年以发放交通建设债券方式,建成了全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晋长二级汽车专用公路。1996年5月1日晋城高速公路建设拉开序幕,相继修建了晋阳、晋焦,晋长、晋济、阳翼、西北环城、高陵等多条高速公路。

如今,晋城已经形成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四道并举”的建设格局,在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之间编织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截至201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8961公里,是1985年的5.8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8.6公里。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仍在进行中,项目完工后,晋城高速公路将达到10条,“两横两纵一环七出口”的高速路网格局将会形成,通车总里程接近500公里。

泽州县大东沟镇臾能村72岁的老人关彩栾提起看病这码事儿就深有感触,“现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村里、镇上都有了卫生服务站。几年前她参加了新农合,一年只需要交10元钱就能报销多种疾病的治疗费用,为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今年年初,我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晋城大医院,做了阑尾切割手术,住院期间共花了2万多元,随后通过新农合就报销了1万多元,政策真好啊!”老人感慨地说。

今年,晋城又提高了新农合保障水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为15万元,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由去年的22类重大疾病扩大为24类重大疾病,新农合补偿比例为70%。同时实行省内定点医院救治、出院即时结报等,切实减轻了参合重大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在2012年3月、10月,两次提高城镇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年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55万元、33万元,待遇水平居全省第一;2013年10月,晋城市第11次提高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60万元和50万元,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从2008年的70%和2009年的60%提高到91%和75%,待遇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生活在晋城幸福吗?

50岁的王魁田曾经当过木工、油漆工、电焊工……经过30年的风雨和历练,如今他的公司下设6个事业部,拥有员工200余人,年生产营业额达3000余万元。“30年拼搏,劳有所得,我觉得幸福。”王魁田说。

住在城区西上庄办事处冯匠村的宋永昌1996年退休,那时候一个月的养老金只有380元,从2004年开始,养老金连续涨了11年。“现在我坐在家中,每月就有2680元的养老金自动划入我的养老金存折上,老有所养,多幸福呢。”宋永昌说。

市民刘瀛多年前就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今年孩子出生后,她也给孩子办理了新生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孩子是早产儿,在保温箱里度过了一个月,花了不少钱,通过城镇居民医保,我和孩子住院期间的费用报销了很大一部分,病有所医,心里多踏实呢。”刘瀛说。

泽州县大东沟镇贺坡村北面,孙巧林改造一新的房子格外醒目,塑钢门窗,崭新屋顶,在大山的掩映下显得幽静而美丽。“在今年农村危房改造中,我的房子被鉴定为局部危险(C级),成为改造对象,获得政府1.4万元的补助。房子改造结实了,住有所居,我觉得幸福。”孙巧林脸上绽开了花。

梳理晋城30年来的发展脉络,会清晰地看到一条加速上行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改善民生、惠及群众的“幸福曲线”。

晋城市建市30年最大的成果是做大了经济蛋糕。30年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急剧扩大,财政家底越来越厚实。社会生产总值跳跃式增长,198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3.8亿元,2014年增长到103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74倍,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水涨船高,1985年全市财政收入仅有1.09亿元,2014年达到207.3亿元,增长189倍,年均增长19.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508元增加到2014年的24907元,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14.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69元增加到2014年的10087元,增长了26.3倍,年均增长12.1%。

发展的成果普惠人民群众,做大的蛋糕要让全民来分享,这是230万晋城人民的心愿。晋城的决策者以人为本,倾心民生,强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以精彩手笔进一步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

人居环境变迁是革命性的。从建市之初的小县城基础上起步,晋城建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完善了市民的文化娱乐设施,扩展了生活空间。全市共建成公园和游园20多处,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8%,城市绿地率达到43.2%,人均公共绿地15.5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9.3%,城镇居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达到18.92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之首。

教育卫生发展是均衡性的。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例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正式招生开学,结束了晋城没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历史。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人拥有病床4.16张,拥有医生4.1人,全市居民平均寿命74岁,比建市时提高了9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2.60/10万、5.99‰,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社保体系建设是普及性的。建市30年来,晋城始终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2015年上半年,全市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2.1万人、60.2万人、47.2万人、28.7万人、30.5万人,全部超额完成指标任务。

30年不断线浓墨重彩书写的民生举措,实实在在地改善着群众的衣食住行,成为全市230万人民最温暖的记忆。

本版采写:李志军 田黎瑕本版照片:王 林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新浪 | 作者:新浪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