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生活网 | 柳州本地通 | 柳州影讯 | 柳州公交 | 柳州地图 | 柳州天气 | 柳州商圈 | 柳州连锁品牌 | 柳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柳州
切换城市
柳州生活网 > 柳州本地新闻 > “朋比”: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

“朋比”: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

桐楼屯村民正在吹奏朋比

朋比按照型号分为大、中、小号3款

音乐是奇妙的语言,一片叶子的震动,一管竹子的共鸣,一根琴弦的拨动,就能演奏出动人的天籁之音。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延绵起伏的大苗山深处,居住着一群质朴的壮家人,他们用两支随处可见的竹竿制作乐器“朋比”。虽然结构简单,却音色清越,若多人齐奏,能响彻天际。近日,记者驱车前往融水大浪镇桐里村桐楼屯,追寻大山深处的神秘之音。

在桐楼屯,记者碰到了一位名叫韦日运的老人,他正招呼伙伴们吹奏朋比。只见10多个老人围成圆圈,手持各式朋比乐器,身体左右摇摆,吹起至今仍在流传的曲调《庆丰收》。虽然调子非常简单,但各声部间配合默契,音色协调,声音洪亮,气势宏远,令人十分震撼。

吹奏完毕,韦日运向记者展示了乐器“朋比”。只见“朋比”由一长一短两根单竹削制而成,分别称为母管和子管。吹奏人以气流震动簧片奏出旋律,声音清脆。

据韦日运介绍,朋比只能吹奏“哆”“瑞”“啦”3个音,按照型号分大、中、小号,顺序摆放起来犹如鹏鸟展开的单翼。此外,还有一种“牛角朋比”,是把竹管插入牛角尾部吹奏使声音更加洪亮,同样分为大、中、小号。配上不同型号的地筒和长短箫,即构成一堂朋比队。完整的朋比队由20至30人组成。

如今已无人能说清朋比的起源,仅仅流传着两个传说:一是说放牛娃闲暇之时取禾秆吹着玩,其后在秆上挖孔吹奏,于是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说一对夫妇带小孩下田劳动,把小孩放在田边用禾秆围住。后来小孩啼哭,于是取禾秆吹奏哄逗,小孩破涕为笑,引来大家效仿,于是发展为朋比。

朋比至今仍流传于大浪镇为数不多的几个壮族村落中,其中以桐楼屯为主。“桐楼屯人都姓韦,清朝时期,他们的祖先也是吹芦笙的,但每年制作芦笙都要从贵州请师傅,花费很大,于是便改吹‘朋比’。”柳州市民俗文化专家、柳州群众艺术馆原副馆长黄晓平告诉记者。1994年时,泰国曾派出访问团遍寻到此,发现桐楼屯的“朋比”与泰国的“朋比”非常相似,十分兴奋,认为双方同祖同宗。

即使在今天,通往桐楼屯的道路依然崎岖难行,壮家人依山而筑,生活艰难。但朋比这种随地取材的乐器让村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找到了快乐。从小吹奏朋比的韦日锦老人回忆起年轻时的故事:“有一次,头天晚上我和朋友到邻村吹朋比,大家玩到通宵达旦。结果第二天放牛的时候我睡着了,醒来一看,6头牛把生产队的半亩禾苗吃了个精光,家里为此赔了不少谷子。”韦日锦说,那时候吹朋比是年轻人最沉迷的活动,为了吹朋比,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忘乎所以。

不仅如此,吹朋比还是当地交友恋爱的重要途径。60多岁的韦日安说,在过去,朋比活动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最主要的场合,朋比吹得好的小伙子也往往更受姑娘青睐。自己就因为朋比吹得好,和妻子由此相识相恋。

“我们吹朋比有一套自己的规矩。”韦日运说。当地有“春分封,秋分开”的说法,为免耽误农事,朋比只在农历七月十四至次年春社期间可以吹,而且只有年轻人吹,只能晚上吹。每年邻近村寨间打同年(打同年,是指村寨之间为了加强团结、密切往来进行的比赛活动),夜晚会进行朋比比赛。各村屯以堂(队)为单位,依次吹奏朋比,并邀请公正而有名望的寨佬作评委,评出名次。村屯间从未因为名次发生过矛盾,朋比比赛反而成为村寨间增进友谊、民族团结的纽带。

说起吹朋比的乐事,这些老人们犹如打开了青春记忆里最精彩的瞬间,难忘的往事萦绕心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此时,心情激动的韦日运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壮家山歌:“今年收成实在好,大家欢欣吹朋比;朋比越吹越热闹,老同越多越有谊……”

早在2006年全国第一次非遗普查时,还在柳州群艺馆工作的黄晓平就开始留意朋比。在2007年一次走访桐楼屯后,朋比技艺传承告急让黄晓平痛心疾首,他在报告中写道:“目前全广西保存‘朋比’的只有融水县桐里村桐楼屯一个地方,该屯会制作‘朋比’的师傅仅剩十把个人……‘朋比’面临濒危的情况。”然而,根据老人们的回忆,60年前,朋比的传承情况却截然不同。

“小的时候村里人人会吹朋比,打同年的时候,十里八乡到处都有朋比比赛。”根据韦日运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朋比最为盛行,大浪乡周边60多个村屯都有朋比队。“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朋比被当成牛鬼蛇神抵制,吹朋比的人越来越少。”说起朋比的逐渐消失,韦日运和很多桐楼屯人一样深感惋惜。

“如今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加剧了朋比濒危的情形。”大浪镇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站长梁科表示,缺少年轻的传承力量,任何一项非遗都难以为继。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融水县和大浪镇便开始着力恢复朋比技艺。尤其是近年来,朋比被列入融水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出现在“三月三”“九月九”、融水县周年庆典等节日活动中,朋比在大浪乡及周边地区开始复苏。“尽管如此,朋比的传承依然不容乐观。”据梁科长介绍,目前在融水全县,仅有桐里、蕉花等6个村屯吹奏朋比,日常活动的朋比队伍只有7堂,会吹奏朋比的只有五六百人,且大多数是中老年人。

“挽救濒危非遗,政府首先要坚定保护的决心,为这类非遗‘买单’。”谈及如何挽救濒危非遗,黄晓平认为,政府首先要在经费上保障非遗活动的正常开展和传承。其次,很多非遗的消失在于没有市场,当地政府应该把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把文化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赋予朋比新的生命力。“希望社会多方力量能够汇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挽救和保护‘朋比’,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晓平说。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 作者:中国民族宗教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