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生活网 | 梅州本地通 | 梅州影讯 | 梅州公交 | 梅州地图 | 梅州天气 | 梅州商圈 | 梅州连锁品牌 | 梅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梅州
切换城市
梅州生活网 > 梅州本地新闻 > 重实体兴实业 谋划新经济

重实体兴实业 谋划新经济

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何森垚 摄

华南双季稻产量在兴宁创世界纪录。何森垚 摄

高标准规划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图为兴宁市熙和湾旅游景区。何森垚 摄

梅州客商银行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第一家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9个产业园(集聚地)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居全省第一……回望这5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梅州市委、市政府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经济成绩单。

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众多城市调速换挡,行进在转型升级的跑道上。走向千亿经济总量的背后,更意味着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突破。从量变到质变,梅州市如何迎接新的征程,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筹建粤东西北首家民营银行

冬日的暖阳下,梅州城区的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有序推进,江北老城区优化提升,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梅大高速公路梅州东环支线、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五华至陆河段施工中,6条高速公路同时在建……勾勒出一幅振兴发展的盛景。

这是梅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梅州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扭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坚守生态保护和维护稳定“两条底线”,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在上周刚闭幕的梅州市“两会”上,一组经济数据引起诸多关注: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分别比2011年增长54.7%、124.9%、214.7%,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第二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态势。过去几年,梅州市实施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并上升为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全市新增省级园区4个,9个产业园(集聚地)均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预计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15亿元,年均增长10.4%;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

去年11月,广东宇星阻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华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传

讯,先后在北京成功挂牌“新三板”。

约占“半壁江山”的第三产业也亮点频频。预计2016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4%。梅州率先在全省建成金融生态市,预计上市企业增至9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9家,梅州客商银行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第一家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梅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带动就业约20万人。梅州还规划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新增3A以上景区22个、四星以上酒店26家,建成20个海内外旅游推广中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年均增长27.9%和28.1%。

农业是梅州的传统产业。梅州利用生态优势,打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年来,梅州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262家、富硒农业生产基地76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9家、总数居全省第一,华南双季稻产量在兴宁创世界纪录。

GDP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天的梅州,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结合实际情况,梅州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比全省平均水平略高。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虽然迈进了“千亿元俱乐部”,但梅州经济仍是欠发达地区,需要迎头赶上,在提

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尽力做大总量。

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

在经济新常态下,梅州市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梅州市面临转型的瓶颈、需求调整的倒逼。随着人口红利消退、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旧的经济增长动能日渐式微,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梅州的振兴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自身而言,梅州市实体经济薄弱,产业集聚度低,尤其是工业发展短板非常突出,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另外,交通、土地、资金、人才和环境容量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城市的功能和承载力亟待提升。

以第一产业为例,虽然梅州市农业基础较好,但大而不强,名优产品、安全食品相对不足,在标准化生产、安全发展上还有提升空间,亟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梅州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是传统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不足。”有相关专家指出,梅州市的六大支柱产业: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和矿冶加工,不仅与梅州的生态优势关联不大,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能不相一致。另一方面,这些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拓展力和牵引力严重不足。

其中,烟草、电力属于垄断行业,在管理体制上是垂直管理,不具备横向拓展和深度开发的潜力。建材行业属于纯竞争领域,规模扩张的成本很高、受制约因素多且产业带动性低,水泥是梅州建材业的核心产品,属于资源型,延伸性差,对交通依赖性大、要求度高,而交通制约正是梅州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目前,梅州虽然经济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去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建材工业增加值分别比降11.4%、11.2%,分别拉低工业增速3.3个和1.1个百分点。

1月3日,在梅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谭君铁坦言,梅州市产业层次低,决定了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低,提高供给质量的任务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有很大的“消费外溢”市场。“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篇大文章,我们要用心用力把它做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梅州市提早谋划,供给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淘汰了3家造纸生产企业4.37万吨产能,完成了全年的淘汰任务;完成了2016年度去库存任务,释放2.57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和企业;落实“营改增”和减税降费政策,至11月底,为企业减负19.27亿元;324个补短板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动工建设了230个。

大跨越当有新路径。走向千亿城市的梅州,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规模增长。梅州将紧扭“三大抓手”,坚定不移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健康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致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中心城区与县域组团发展,守住发展底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民生福祉,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新格局。

县域经济是梅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六县(市、区)也在协作并进,依托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6个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中心镇、专业镇为基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为支撑,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

5年培育3个百亿产业集群

近日,梅州投资环境推介会和广梅产业共建重点项目推进会在广州举办。现场共签约合同项目11个、意向项目21个,投资总额达151.5亿元,项目涵盖汽车零部件、产业孵化园、农产品深加工、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高端医疗等领域。

在转型的背景下,千亿元城市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跃升,更意味着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突破。新征程上,需要把梅州的发展放到全省发展大局中进行思考和谋划。

一个“千亿级”城市,必须有一流的产业。近年来,梅州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区位交通大大改善,为加快“双转移”、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经济学家佩鲁曾提出“发展极”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均衡分布,而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上。按照这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某些地区,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发展,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产生规模效益等,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释放了政策利好的新信号。去年9月,省委主要领导来梅调研,对梅州产业共建工作做出指示。

穗梅产业共建迎来“窗口期”,未来两三年内将落地一批优质项目,加速经济发展。

“重实体、兴实业,既是全市上下的一致共识,也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梅州市市长方利旭指出,围绕着产业共建,全力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打造汽车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争取通过5年努力,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值超百亿的产业群。

筑巢为引凤。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上,将加强园区交通、环保、信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条件。争取年底前完成土地调规19402亩,落地项目20个以上。重点推进广梅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园、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等建设,年底前建成首期孵化园厂房等基础设施。

民营经济是梅州发展的活力所在。梅州将加快完善、落实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实施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争取全年新增65家民企上规模,推动300家以上企业进入“重点中小微企业池”。鼓励上市企业通过兼并合作、增资扩股等方式,促其做大做强。加强政银企合作,发展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争取全年新增贷款150亿元,满足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

此外,梅州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大力推动“互联网+”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围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发展先进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激活内生动力

“人才和技术的困境,可能逼走投资创业的老板。梅州亟需建立一整套畅通的人才引进、创业创新机制。”日前的梅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吴海明说。

“近年来,梅州市的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希望政府能一直保持下去,创造良好的营商氛围。”刚成为市政协委员的傅宗宏也对“软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刚刚过去的梅州市“两会”上,“软环境”成为一个热词。

近年来,梅州坚持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进26项中央、省部署的改革试点,实施252项“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公布市、县权责清单,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53.7%、审批时限缩短6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个专项计划协同推进……从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梅州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此外,随着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的全面推进,5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5万户、年均增长11.5%,创下历史新高,可见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激活。

当前,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挑战,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振兴发展,唯创新者强,唯改革者进。

近年来,梅州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区位交通大大改善,为加快“双转移”、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然而,粤东西北地区的制度成本还较高。

因此,要抢抓机遇,实现产业共建,还需进一步完善“软环境”建设,系统梳理土地、税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切实降低制度成本,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清除行政审批中碰到的“玻璃门”,营造法治化的市场环境。

诚如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所言,欠发达地区并非只能承接发达地区转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假若一个地区能同时具备优势的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理性和规范的管理能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就更容易发挥作用,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和使用将获得最大收益。即使是欠发达地区,也能成为最能吸引区域外资源要素和产业集聚的地域。

梅州的振兴发展还可以再踩油门。期待着梅州的发展,更期待着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激发更多的社会创造活力,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发展经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环球网 | 作者:环球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