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生活网 | 南通本地通 | 南通影讯 | 南通公交 | 南通地图 | 南通天气 | 南通商圈 | 南通连锁品牌 | 南通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南通
切换城市
南通生活网 > 南通本地新闻 > 伊犁河谷,接续书写【南通】援疆答卷

伊犁河谷,接续书写【南通】援疆答卷

伊犁河谷,接续书写南通援疆答卷

伊通服饰首批吸纳了240余名当地女工就业。 徐新 摄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崭新的电动缝纫机整齐排列。首批240余名女工分布在16条生产线上,灵活的双手穿梭往来。

自7月19日投产以来,新疆伊宁县的伊通丝路服饰有限公司,生产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市场好、订单足,预计年底职工将达到1000人,产值可以超过1亿元。”总经理马旭介绍。

投产第二天,伊通服饰就迎来首批阿尔及利亚客商,签下15万件长袍、60万条裤子的订单。

伊通服饰,取“伊宁”“南通”各一字而命名。这是伊宁家纺服装产业园首家入驻企业,它的顺利投产,标志着产业园正式运作,南通产业援疆迈出坚实一步。对此,南通第九批援疆干部们的兴奋之情,绝不亚于马旭及其员工。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张华便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激动之余,我不由想起南通先贤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投产时的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希望在祖国的边疆,能有更多的企业造福于民。”

新疆伊宁,位于天山山脉西部,地处“塞外江南”伊犁河谷之中。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展以来,已有三批近百名南通援疆干部和技术人员前往伊宁,接续书写真情援疆的南通答卷。

今年初,第九批23名援疆干部抵达伊宁,开始三年的援疆工作。

南通的服务+新疆的成本 “全州最大产业援疆基地”展露雏形

7月的伊犁河谷,艳阳高照。道路两旁的白杨树,郁郁葱葱。

伊宁县城往西南方向约两公里,便是伊宁纺织服装产业园。园区毗邻省道,交通便捷。

目前,产业园一期5万平方米、15幢标准化厂房已可投入使用;二期规划设计已经完成,8月即将动工,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入驻近百家中小企业。

纺织服装产业园与今年6月启动的织造产业园,一东一西两个园区,犹如“双子星座”,构成了南通产业援疆的主要平台——伊宁轻纺产业区。

“整个轻纺产业区最终可吸纳当地3万余人就业。”走在纺织服装产业园新建的道路上,描绘着心中的蓝图,张华激情满怀。在他看来,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顺利转换,即是伊宁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开篇:“希望两三年后,有3万个家庭踏上小康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之花在伊宁绚丽绽放。”

伊宁县共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0多万人,每年还有近万名初高中毕业生进入社会。

“国家和自治区支持轻纺产业发展,政策给力;南通是纺织之乡,基础雄厚。将两方面优势叠加,可以在伊宁加快形成一个优势产业,吸纳大量就业。”早在上一批援疆时,张华即着手调研,谋划以纺织产业的突破,推动伊宁工业经济的华丽转身。

伊宁县委书记杨新平介绍,县里将轻纺产业区建设视为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予以推进。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他亲任总指挥;下设7个工作组,分别由县委常委牵头。指挥部每周必开一次会议,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场拍板协调解决。园区2100亩征地,仅用一个月就全部完成,且无一人上访。

援疆干部们担起招商重任。从去年下半年起,历时8个多月、历经40余次洽谈,今年4月12日,如东纺织商会与伊宁县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有7家企业签约成为织造产业园首批投资商。

“南通的服务+新疆的成本”,成为伊宁轻纺产业招商的“金字招牌”。以坯布生产为例,伊宁的综合生产成本较东部沿海低20%以上。新疆综合电价每度0.28元、南通等地每度0.75元;原材料纱线的价格新疆平均每米6.9元、南通等地则为每米7.4元;伊宁工人月均工资2000多元、南通等地则达到4000多元。“再加上当地的就业培训补贴、增值税优惠等,把这些账摊开来,一定会有项目主动找上门。”张华说。

而“南通的服务”,伊通服饰的马旭已深受其益。马旭是伊宁本地人,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赴英国攻读工商管理,2014年回到家乡创业。伊通服饰,就是经援疆工作组牵线,由马旭与海门一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大到厂房建设、员工培训、资金筹措,小到企业导视系统、内部环境布置,援疆干部们多有助力。投产前一天,张华还赶到企业与大家一起做开工准备,一直忙到凌晨。

目前,继伊通投产之后,纺织服装产业园又将有4家企业本月中旬即试生产;织造产业园一期1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框架已现,8月1日迎来了第二批10家企业考察团。张华说,伊宁轻纺产业园的目标是,用三五年努力,力争在总产值、效益、产业特色、拉动就业等方面领跑伊犁州,成为全州最大的产业援疆基地。

聚力轻纺产业园发展,今年6月29日,伊宁县召开了一次空前的产业发展大会,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劳动力就业等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并配套出台了6个支撑性文件。

百名南通教师进杏乡 “柔性支教”打造教育援疆“升级版”

这个暑假,伊宁县二中校长、南通援疆教师周云旗将回通休假的时间一再推迟。

和张华一样,周云旗来伊宁已有第四个年头。暑假里,他不仅要忙伊宁二中的事,作为南通援疆教师的“领头羊”,他还把不少精力用在南通援建的伊宁南通实验学校上。

对口支持伊宁县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教育之乡”优势,在伊宁试点推广南通教育模式。如今,在伊宁乃至整个伊犁河谷,南通教育援疆,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周云旗等5名南通教师投身伊宁二中,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取得佳绩,实现了伊宁当地学生考取北大的历史性突破,今年南通老师执教的一个班所有学生成绩全部达到本科线、其中重点本科达70%;

先后选派数批伊宁教师来南通跟岗培训,在海门市证大中学设立“新疆班”,接受24名伊宁学生来通学习一年……

但要真正改变伊宁教育,这些远远不够。张华算了一笔账:伊宁全县共有258所学校、5000余名老师,而每次援疆的只有5名老师。“只能集中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而且无法实现学科全覆盖,力量太小了。”

让“盆景”变“风景”,一个“人才柔性援疆”计划开始实施——每年从南通引进100名优秀教师,分批次到伊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所有年级、学科,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促进伊宁县教育全面提升。

今年3月13日,伊宁南通实验学校迎来首批援教团7名南通教师,“百名南通名师”进“杏乡”正式启动。

南通实验学校是南通第八批援疆项目“交钥匙”工程,去年9月投入使用。这是一所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民汉合校,其硬件即使放在东部发达地区也堪称一流。

“支教老师一到学校,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南通实验学校校长顾瑞环说。对每名援教老师,南通援疆工作组都提出了“十个一”要求,即带好一个徒弟、上好一堂观摩课、帮扶一名贫困生、缔结一个友好家庭、讲一个专题讲座、指导徒弟上一堂课、组织一次学科活动、参与一次送教下乡、留下一条建议、制定一个徒弟成长规划。

4月援教团成员、海门实验初中江永祥老师到伊宁后,与七年级数学教师徐冬梅结成“师徒”。“当时,我正在参加伊犁州初中教学青年教师优课展播评比,江老师将近30年的从教经验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徐冬梅不仅获得了二等奖,更重要的是,跟江老师学习一个月,让她“懂得了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而不是生硬地灌输”。

暑假前,已有4批29名南通教师赴伊宁支教,所在学校还与南通实验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如今,这些友好学校的铜牌,正高高挂在南通实验学校大门口。

“我们不仅要把南通实验学校打造成伊宁各族群众 ‘家门口的南通学校’,还要让它成为‘伊宁县教师进修学校’,促进伊宁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张华说。

把各界爱心汇聚起来 让内地来的每个人都为新疆做点贡献

7月5日,伊宁县墩麻扎镇墩麻扎村5户村民,迎来各自“南通亲戚”——5户来自我市港闸的爱心家庭。伊宁县副县长、南通援疆工作组副组长周勇说,认亲结对,可以促进南通家庭把致富、生活理念带到每一个结对家庭,相互关心、共同提高。

7月21日,伊宁县援疆楼里,海门黄金珠宝行董事长陆宗琴向伊宁捐赠价值5万余元的医疗设备,海门青年企业家协会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学习用品……

如今,由南通援疆干部发起,“万人携手、情暖边疆”“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等公益活动正在当地展开。今年的“让阅读照亮边疆孩子未来”爱心图书捐赠公益活动,更是在南通、伊宁两地产生广泛影响。

“活动在一经发动,就得到了海门百余所学校的积极响应。”具体操办此事的伊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南通援疆干部徐新记下了活动的每一个时间节点: 6月23日凌晨回到海门,24日、25日走访学校,26日通过海门当地媒体进行宣传,27日至29日,海门各中小学、幼儿园踊跃捐书,7月1日起运……每本书上,孩子们还写下了一段段寄语:边疆很远,情谊很近,如果用好这些书籍,以后可让你走到更远的地方为新疆争光……

7月6日,首批20万余册爱心图书历经6天长途跋涉,抵达伊宁县第三小学。徐新介绍,援疆干部们还会把这个活动继续下去,目标三年募书百万册以上,让伊宁学生课外读本拥有量达到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为新疆做贡献,南通援疆干部们更是身体力行。“援疆三年,给伊宁留下什么?”从到伊宁第一天起,张华就将这样的“作业”布置给了每一名援疆干部。他与茶依其温村的故事,更是生动一例。

巴依托海镇茶依其温村,曾经8年换了13位村支书,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第八批援疆时,张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想尽办法甚至个人举债,筹措资金300余万元,异地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用两年多让村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也日渐融洽。

“有了阵地,更要把活动安排好,把村民的心凝聚起来”“有什么困难跟我讲,我们一起来想办法”……7月5日,张华再次来到茶依其温村,与驻村工作组、村干部一起商量村里工作。尽管已不再担任村“第一书记”,但他一直牵挂着村里发展,经常询问、了解村里的情况。

“张书记来了!”当天,看到出现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张华,正在参加活动的村民主动走过来,热情地招呼、问好。

记者 康贻华 徐亚华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南通网 | 作者:南通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