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生活网 | 南阳本地通 | 南阳影讯 | 南阳公交 | 南阳地图 | 南阳天气 | 南阳商圈 | 南阳连锁品牌 | 南阳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南阳
切换城市
南阳生活网 > 南阳本地新闻 > 满满的回忆!一组图片告诉你三四十年前【南阳】咋过年

满满的回忆!一组图片告诉你三四十年前【南阳】咋过年

□本报记者 王 平 文/图

南阳的民间文化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极强的艺术包容性,同时还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民间艺术更是广纳各地艺术形式优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新形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阳“双节”(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一系列主题向上的民间文化活动给全市人民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也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促进了群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批当年南阳春节元宵节期间民间艺人踩街演出的老照片,透过这些老照片,眼前仿佛又呈现出一个个精彩的演出场面,还有民间艺术演出给老百姓带来的欢声笑语。

民间艺术表演“老背少”是从“犟驴”演绎出来的,“猪八戒背媳妇”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则是“老背少”的创新表演。

从老照片可以看出,“老背少”和“猪八戒背媳妇”同台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老背少”是一种借助道具由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的具有情节的舞蹈。演出时,表演者上身表演被背的人,而下半身则表演背人的人,加上不同的服装道具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这种道具和“犟驴”的道具有相似之处。“猪八戒背媳妇”是在“老背少”基础上兴起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由一人表演,表演者身背道具,小媳妇上半身着女装,下半身为假肢,三寸金莲装在身后。猪八戒着男装,两只手放于身后背起媳妇。至于演员本人,则化妆成媳妇模样。表演开始后,俊俏的小媳妇手拿花绢或扇子左右摆动,时而擦汗,时而扇扇子,并做出一副亲昵状,不时地低头挑逗猪八戒造型。而道具猪八戒则摇头晃脑,憨态可掬,或大步前进,或小步扭捏,较为夸张地表演了猪八戒虽然很累但心里美滋滋的憨厚表情。

民间艺人们还把“猪八戒背媳妇”和高跷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的视觉冲击力。

舞狮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都可以见到民间以舞狮来助兴。从老照片可以看出,群众不畏寒冷观看舞狮子,个个乐上眉梢。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根据狮子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舞狮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南阳的舞狮子以北狮为主,狮子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故而未舞时已看起来是惟妙惟肖的狮子。一般来说两人舞一头狮子,但若是小北狮则是一人。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摇摇板等道具。

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南阳人的语言意境深厚,民间有些地方称舞狮为“打狮子”,一个“打”字概括了舞狮的演出过程。

30多年前,民间艺人就把“二鬼摔跤”这门传统表演艺术在南阳发扬光大,创新出新的演出剧目《真假黄飞鸿》。这一剧目在双节期间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又在当年被南阳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节目组选中表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的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表演真实又夸张,滑稽幽默。

当年的南阳人别出心裁又与时俱进,把当时流行的电影《黄飞鸿》中的武打动作、人物形象和二鬼摔跤的艺术表演形式巧妙结合在一起,演出主题鲜明。既然黄飞鸿有真假,那么真黄飞鸿和假黄飞鸿的打斗一定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和认可,毕竟社会不容假冒伪劣横行。此节目登台演出时气氛非常激烈,围观人群不时发出喝彩之声。

从“二鬼摔跤”创新版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任何一门传统艺术在继承发扬的过程中都要不断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和艺术加工,只有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适应和满足群众的需求。

唢呐是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这种器乐表演在南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透过皇粮国税博物馆的这些老照片,回味那发音高亢、穿透力强的唢呐声带给群众的欢乐喜悦心情。

唢呐,俗称“喇叭”,南阳民间俗称“大笛”,是一种外来乐器,最先作为宫廷乐器演奏,后逐渐传入民间。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唢呐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唢呐演奏在南阳民间深受老百姓喜爱,唢呐演奏员遍布各个乡村。南阳民间唢呐演奏以笙为主要配奏乐器,有时以二胡、梆子等为伴奏乐器,间或配以鼓、钹等打击乐器。现今,人们又将电子琴作为配器,演出效果更有欣赏性。

南阳民间艺人在春节元宵节上的表演吸引无数群众观听,深受南阳人喜欢的曲目如《百鸟朝凤》、《抬花轿》、《豫西二八板》等吹出了春天的气息,吹出了丰收的期望,吹出了人们奔走小康路的喜悦。

每当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期间,总有一群头上戴着大大的类似头盔的演员穿梭于各种民俗演出队伍中,他们清一色的笑脸表情,因脸型、发型不一,可区分出可爱的男童、女童,秃顶诙谐的老头,笑容慈祥的老太或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人物形象。

大头娃娃这种演出形式很受民众欢迎,而且演出门槛比较低,只要带上道具随便扭上几扭就能带来笑声。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形式不断改进,最初的笑脸和尚头套已经发展成“笑脸老头、老太”“笑脸童男、童女”等,不一而足。

南阳民间艺人会动脑子,能把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大头娃娃道具综合到一起,演出效果更是锦上添花。如与高跷、旱船、推小车、抬花轿等表演形式结合,即便是演出道具简陋,演出服装单一,有些演员身着平时随身装照样表演得有滋有味,群众观看得开心快乐。

在南阳的民间艺术舞台上,“背装”这门相传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被演绎得风生水起,深受百姓的喜爱。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表演背装艺术的老照片,虽然当时的演出道具简陋,但因其特有的民间艺术魅力,被群众围观欣赏以致水泄不通。

背装,也叫“背妆”、“背桩”、“背阁”,是利用力学原理把化装人物悬吊在高处表演剧情的舞蹈形式,其表演故事情节均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表演大都以戏剧化装人物出现。整个表演既惊险刺激,又诙谐逗趣。

背装一般有上下两部分组成。一是下背,由成人扮演,身上穿一铁制坎子,上插特制铁架,穿宽大衣裳,用长袖遮护支架。二是上装,由漂亮孩子扮演戏剧或神话传说中人物形象。

老照片中人物及道具都很简单,有时候下装的大人仅用草帽遮面、被单遮身来演绎故事情节,但观众看得有滋有味。背装可组成队伍,鸣锣开道,场面壮观。⑦6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大豫网 | 作者:大豫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