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生活网 | 普洱本地通 | 普洱影讯 | 普洱公交 | 普洱地图 | 普洱天气 | 普洱商圈 | 普洱连锁品牌 | 普洱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普洱
切换城市
普洱生活网 > 普洱本地新闻 > 【普洱】:共绘美好生活画卷

【普洱】:共绘美好生活画卷

孟连景信乡举办“宾弄赛嗨”文艺演出。沈浩 摄

群山中的普洱民族村寨美不胜收,比风景更美的画卷是人,随处可见不同民族的乡亲在一起生活劳作、互帮互助、和和美美的民族团结景象让这块土地别有风情。

普洱少数民族众多,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是生活在普洱的各族群众在交流交往中的普遍共识。

在普洱,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因子在群众心中扎根、内化于行,源自60多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带领各族群众对矗立在普洱大地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执着坚守和传承不息,并发展出族际交流、群众交往和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各民族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自觉。

一张照片、一段故事、一种坚守……在宁洱县西城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风采展室内,一面社区民族团结领军人物墙引人驻足。他们大都是生活在社区里的普通人,这些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在一言一行中彰显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

“誓词碑就矗立在我们社区,身为一名党员,就要带头搞好民族团结,为各族群众服务。”今年78岁的周发光老人就是社区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作为彝族的他面对社区多民族聚居的实际,主动服务居住小区各族群众,手把手指导少数民族群众茶叶加工技术,通过分享制茶技艺,和不同民族的百姓结成了亲戚。

寻着历史足迹,榜样示范引领,西城社区涌现出了王海忠、周发光、田仕华、杨明亮、马玲等在特色产业发展、无私服务群众、自主创业、非遗传承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哈尼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典型代表,通过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唱响民族团结最美和声。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市加强保护和利用,建成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博物馆,与江城县召存信纪念馆、西盟县拉勐纪念碑等教育基地相结合,彰显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时代影响。如今的普洱大地不断涌现出民族团结感人事迹,各族干部群众形成了“珍视团结,加强团结,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

出生在江城县整董镇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召存信,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边疆建设事业,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团结开花结果。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江城各族群众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信心;今年已是97岁高龄的傣族老人刀正昌,每年深入勐马镇学校、村寨、田间地头宣讲民族政策,仅到各村寨宣讲民族团结政策报告会就达150多次。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世代传承,“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信念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我的孙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已经会说拉祜话了。”在孟连县勐马镇芒海村芒沙村民小组,傣族村民波岩胆开心地告诉身边的人,各民族一家亲的感情,是从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到临近的通美村去走“亲戚”。

波岩胆口中的“亲戚”,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很多都和自己并不是同一个民族,傣族群众称为“宾弄赛嗨”。 它是孟连民间至今普遍存在的一种族际团结互助机制,是传统上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

“过去,住在坝区的傣族和住在山区的拉祜族、佤族,互借耕牛、借粮食,生产生活上互帮互助,逐渐形成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关系。”波岩胆说,虽然现在实现机械化耕田,但是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关系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团结。生活条件好,交通便捷了,来往更频繁,感情也更深厚了。

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影响下,孟连“宾弄赛嗨”这种民间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在普洱大地不断发掘,普洱市将其创新发展为族际交流、群众交往和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在全市加以推广,不断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谐基础的长效机制。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普洱市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屡见不鲜。

在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全村9个村民小组中有2个傣族寨子、3个拉祜族寨子、4个哈尼族寨子,各族群众互学互通、互帮互助的团结方式在传承中延续下来。“直到现在,遇上农忙时节、起房盖屋,村里人手不够时,电话里说一声,临近的傣族、哈尼族村寨的村民就赶来帮忙。”村主任石金秀对民族团结感触颇深,“各民族世代生活在一起,大家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在我们村最能体现出‘远亲不如近邻’的意义。”

铿锵誓言 “结出”硕果

矗立在宁洱县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近3年来已有超过10万人次前来瞻仰。1951年元旦,普洱地区党政军民共同召开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后,300余名各族代表歃血为盟、立碑铭誓,许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铿锵誓言。

从这里出发,普洱各种群众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奋斗。普洱市委市政府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创造出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今,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一同建设全国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共同守护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色家园,努力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

普洱“直过民族”多,新中国建立初期佤族、布朗族和边境一线的拉祜族、瑶族等26万人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社会发育程度有差异,1949年前全市没有公路,西盟佤族自治县直到1953年才建成第一所小学。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中,普洱市着力补齐少数民族聚居村、边境地区、“直过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四个短板”,确保各族群众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基础设施完善、民生不断改善,使人民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多年来,普洱市各族群众在市历届市委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促进边疆繁荣。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04亿元增加到62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5年的52元增加到9484元。目前,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建设“六个普洱”,开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积极开展“七进”教育活动

2013年以来,普洱市先后出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和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意见等重要文件,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体化、工程化、项目化。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新华网云南频道 | 作者:新华网云南频道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