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生活网 | 衢州本地通 | 衢州影讯 | 衢州公交 | 衢州地图 | 衢州天气 | 衢州商圈 | 衢州连锁品牌 | 衢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衢州
切换城市
衢州生活网 > 衢州本地新闻 > 生态+产业+新常态下工业新动能

生态+产业+新常态下工业新动能

记者 王继红 通讯员赵威 制图 于文莉

我市“十二五”工业产业发展目标为:紧跟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抢占产业高地,坚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加速发展成为衢州工业新的增长点。以传统产业高新化为导向,加快产业高新化步伐,鼓励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大力提升金属制品、特种纸、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再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置身“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可以为来之不易的成绩点赞!

面对经济新常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十大转型行动,深化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制度,提出“双亲双待”服务理念,出台支持工业产业发展的“工业18条”政策举措,狠抓大项目、大企业培育,全市上下支持工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回眸“十二五”,我市工业“生态+”成效显著,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相告:

创新生态发展模式。2013年,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落户衢州,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和推进器。在全省率先实行绿色产业集聚区“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运营模式。重点建设省级开发区,控制乡镇工业功能区规模,对全市乡镇按照经济型、生态型、复合型进行分类。“智慧环保”建设纳入省级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共建生态家园”行动,严格“五水共治”考核,将出境断面水质的考核从县域扩大到乡镇,保证“一江清水出衢城”。

节能降耗持续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十一五”下降20%以上。结合“五水共治”和“低小散”行业整治行动,我市已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生产线)391家,拆除了衢江、常山等地石灰立窑,完成龙游竹木加工、江山木业等行业整治行动。

强化规划引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绿色产业集聚区完善产业空间分区功能布局,明确工业发展定位,“4+2”结构布局(东港、白沙、高新、物流以及衢江新城、柯山片区)协调推进。

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利用市区获批为省用能预算化管理和用能权交易改革试点的机遇,学习嘉兴、海宁等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构建企业关键要素差别价格倒逼转型机制。全面推进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结果综合运用到差别土地使用费、差别排污收费、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差别金融政策等“倒逼”手段,深化土地、排污、能源等要素配置改革。

加快“腾笼换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以来,我市“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土地1.58万亩,腾出用能空间98.69万吨标煤;整治提升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50家。以“机器换人”为主的工业技改如火如荼,2015年我市规上工业单位从业人员万元工业增加值提高到24.2万元/人,居全省前列。推进工业企业“空间换地”,全市累计完成旧厂区改造项目564个、面积920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要求我市三年改造旧厂区280万平方米目标任务。构建“电商换市”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产业推进体制机制,2015年,实现网络零售额66.9亿元,居民网络购买额76.4亿元,在国内第三方交易平台上开设各类网店达3.12万家。

大力开展“三名”工程,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创立知名品牌,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全市共有省级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3家;巨化、开山、创亿光电、通天星等4家企业进入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名单。创建国家级工业产业区域品牌6个、中国驰名商标9件,拥有省级单打冠军产品的规上工业企业共64家142个产品;涌现出如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等一批优秀企业家。

一个区域的工业,最终是产业的竞争。“十二五”期间我市突出政策供给,产业培育成果显现。

坚持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对环保、能耗不达标或不适合在衢州布局的项目,不管投资再大、效益再好,一律予以拒绝。 “十二五”以来,市区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154个,总投资超50亿元。

创新产业招商模式。组建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产业招商组开展产业资本科技对接工作,组建九个产业研究和招商服务小组,加强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与应用,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市相继引进了华友钴业、晓星氨纶、中财管道、伊利乳业、娃哈哈、艾森药业、均瑶“味动力”乳酸菌饮品等一批产业项目,为“十三五”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乐叶光伏与上市公司西安隆基成功重组,拓展我市企业与上市公司合作新模式。

坚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其中氟硅新材料产业现拥有氟化工、无机硅、有机硅三大产业链,是国家级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氟硅质检中心,我市也被国家科技部授予“中国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是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培育了以空气动力与掘进机械、输配电、轴承、汽摩配等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省级输配电产业基地、省级输变电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轴承产业基地。特种纸产量约占全国市场的25%左右,拥有16类70多个品种产品,是浙江省特种纸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基地。建材行业总产能达到3000万吨,是华东地区著名水泥生产基地和省级千万吨水泥熟料基地。食品饮料行业吸引了旺旺、娃哈哈、伊利、均瑶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青睐和投资。

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至2015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3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0家。创亿光电、创佳数字两家企业跻身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分别列第53位和第96位,其中创亿光电列入细分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强”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强,至2015年,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有34家、10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5家,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301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71家。衢州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初步建设成为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省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有序推进,建立氟硅新材料、特种纸、空气动力装备3个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衢州海创园、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重点人才平台、创新平台的建设加速推进。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衢州新闻网 | 作者:衢州新闻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