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生活网 | 衢州本地通 | 衢州影讯 | 衢州公交 | 衢州地图 | 衢州天气 | 衢州商圈 | 衢州连锁品牌 | 衢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衢州
切换城市
衢州生活网 > 衢州本地新闻 > 【衢州】扬长补短2016·数字篇(一)

【衢州】扬长补短2016·数字篇(一)

6进4:政策红利助农持续增收

——衢州扬长补短2016·数字篇(一)

开栏话:即将过去的2016年,我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弘扬“四种精神”,抓落实、补短板,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新长征路上,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聚焦八块短板,不断深化改革,全市上下涌现出“不当‘十一郎’,争先进位忙”的浓烈干事氛围,在农民增收、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一派大干快干、只争朝夕的新气象。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眼下正值岁末,为总结今年工作亮点,做好“冲刺、调整、准备”的文章,本报今天起分数字篇、典型篇、述评篇,推出“衢州扬长补短2016”年终大盘点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记者 徐双燕 报道组 张洋 钱李源/文 周燕/制图

“每天干干农活,就能赚100元,不仅工作轻松了,1个月还至少有5天休息,这么好的工作上哪找!”昨日,常山县球川镇馒头山村村民周木生兴奋地说。69岁的周木生,之前一直在家务农,靠种3亩田地加上经常打零工,每年收入才2万元。如今,在家门口的浙江同景光伏公司上班,每月仅工资收入就有2500多元,原本产量不高的1.7亩山垅田每年还能拿到500元的流转金。

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同景光伏电站就位于馒头山村,项目流转1060亩林地,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将能源开发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今年吸纳了50余名农民就业,用工“就地取材”,原先的农民摇身变成公司职工,人年均工资收入2.5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柑橘受冻减产,生猪大量削减……多重冲击波之下,农民如何保增收?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重磅推出新兴产业开发、服务农产品销售、建设屋顶光伏、精准扶贫等12项增收举措。来自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8元,同比增长9.0%,增幅列全省第四位,增幅从一季度的全省排名第六前移2个位次。而这些政策红利,如今仍在不断产生溢出效应,推动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柯城区七里乡上门村,70多岁的雷邦柳在自家的田地上种着青瓜、芹菜、辣椒等十多种蔬菜,一年四季还根据不同时节做些地瓜干等农副产品。“以前我们都要挑着担坐公交车去城里卖,现在不一样了,有人上门来收。”雷邦柳说,两天收一次,都是按市场价,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收入200余元,一年能赚3万元左右。

从自己卖到坐家里等人来收,这样的转变在于柯城区“早田模式”的推行。“早田模式”是通过“产前定心、田头定标、产品定质、市场定量”的方法,将公司、市场和农民融合到一起,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截至目前,该区通过这一模式,已带动农户5000余户,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常山县胡柚片入药助农增收超过1.2亿元;衢江区湖南镇发展林下经济精准扶贫;开化县3421个“一县一带”农村项目建设,投入资金近3亿元,通过投工投劳,三分之一以上直接转化为农民收益;龙游县罗家乡打造市内首个黄茶经济带,亩均收益3.5万元;柯城区石梁镇橘园改造,共5个村农户每年可拿1000元/亩的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借G20峰会东风,全市新增农家乐经营户(点)89户,营业收入130144.6万元,同比增长43.64% ……

出好“传统牌”,念好“山水经”,打好“转型战”,过去的一年,新兴产业开发、传统产业提升、农民创业就业、农村综合改革、强农惠农保障,五大支点撬动了农民增收,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我市全面吹响助农增收的集结号,农民增收举措落到了一件件项目上。眼下,政策效应仍在不断发酵,我们相信,全年农民人均增收的既定目标尽在囊中。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衢州新闻网 | 作者:衢州新闻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