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网 | 上海本地通 | 上海影讯 | 上海公交 | 上海地图 | 上海天气 | 上海商圈 | 上海连锁品牌 | 上海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上海
切换城市
上海生活网 > 上海本地新闻 > 把【上海】搬到北京的梅兰芳

把【上海】搬到北京的梅兰芳

\u00A0\u00A0\u00A0\u00A0梅兰芳编演的古装新戏《天女散花》剧照。

\u00A0\u00A0\u00A0\u00A0从激进到渐进,创造中国“理想优美之剧”

\u00A0\u00A0\u00A0\u00A0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病亡。可能仍然是出于巧合,梅兰芳在此时先后编演了他的古装新戏《黛玉葬花》和《千金一笑》,恰似是对袁世凯的一种讽刺。

\u00A0\u00A0\u00A0\u00A0袁世凯死后,北京的政治环境不仅没有好转,相反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所幸的是,在这一时期,1918年2月24日,冯耿光出任中国银行总裁,一跃成为中国金融界的首席人物。冯把诸多“梅党”骨干安插到中行担任要职,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梅兰芳在1918年2月推出了他的最后一出时装新戏《童女斩蛇》,这之后遂不再以时装面目出现在京剧舞台上。梅兰芳的京剧“改良”,从“激进”的“十八个月”,转入到“渐进”阶段。

\u00A0\u00A0\u00A0\u00A0然而就在这时,“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周作人、傅斯年等人开始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在北京突然发动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对于“旧戏”的批判。

\u00A0\u00A0\u00A0\u00A0他们先是在1918年6月的《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六号隆重推出“易卜生专号”,把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确立作戏剧的模板;接着,他们在10月的《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四号上,以易卜生这个模板,对照着中国传统戏剧,掀起关于“旧戏”的激烈论争。坦诚地讲,他们对于戏剧的所谓新看法,既晚于齐如山的《说戏》、《观剧建言》等著作,更远不如齐著之全面系统与深刻。而这时的梅兰芳与“梅党”,对于“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易卜生,实在是提不起兴趣。他们的兴奋点更多地转移到了对于古装新戏的探索上。他们希望通过古装新戏,创作出一种不同于注重写实的西方戏剧的,寄托高尚与优美观念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中国“理想优美之剧”。

\u00A0\u00A0\u00A0\u00A01920年5月5日《申报/自由谈》发表了赵叔雍对李释戡的采访,李释戡代表梅及“梅党”,对于他们的这一戏剧理念作出较为准确的表述。李释戡提出,戏剧不应千篇一律,观众的多元化决定戏剧的多元化。梅兰芳之戏剧,大可不必走西方戏剧的“写实”道路,更不必去追求舞台布景的现代化,而应该是一种抽象与理想的,超越现实生活的戏剧。

\u00A0\u00A0\u00A0\u00A0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描述出梅兰芳与“梅党”成员所要创造的中国“理想优美之剧”,或直接说是“东方唯美主义戏剧”的全貌。但梅兰芳与“梅党”以古装新戏为基础的中国“理想优美之剧”以及所推出的系列梅剧,在当时不仅在北京受到欢迎,还得到上海观众的高度认可。1922年初夏,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天女散花》,某日刚演到第二场,梅兰芳唱完“妙悟道好一似春梦乍醒”的四句二黄慢板,就听剧场里一声巨响,楼上烟雾腾腾,台上台下秩序大乱。事后了解才知,有黑恶势力见天蟾舞台的生意过好,发了大财,借机要大敲竹杠,但因天蟾剧场方觉得金额数目太大而没有接受,所以对方派人用香烟罐装满硫磺,在剧场里引爆,故意制造事端。这一意外事件也可反映出,梅兰芳演出之火爆,已经达到令人眼红的程度。

\u00A0\u00A0\u00A0\u00A0梅兰芳向上海学习,把上海风气搬到北京,带动起京剧“改良”的热潮;仅隔数年,他又把北京“改良”成果带到上海,成为风靡上海的新的流行。梅兰芳在北京与上海之间穿梭,北京与上海文化或有其对立的一面,但在梅兰芳艺术的形成过程中,却都各自提供出至为宝贵的营养;梅兰芳对于这两大都市的近现代文化发展,亦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北京晚报 | 作者:北京晚报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