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生活网 | 汕头本地通 | 汕头影讯 | 汕头公交 | 汕头地图 | 汕头天气 | 汕头商圈 | 汕头连锁品牌 | 汕头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汕头
切换城市
汕头生活网 > 汕头本地新闻 >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浓缩百载历史见证商埠盛衰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浓缩百载历史见证商埠盛衰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王虹婷 罗丛 卓轩 记者罗勉 汕头市开埠百多年,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人文历史决定了其经济的外向和文化的多元,也因此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汕头市永平路1号楼便是其中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座历尽沧桑的大楼被登记为不可移动的新发现文物点。

2010年,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此处建馆后,永平路1号就不仅是一处开埠文化的珍贵遗产,同时是我市一张文化名片和一扇文化窗口,浓缩展示了汕头开埠的历史脉络、开埠的意义以及开埠带来的繁荣气象,在铭刻城市记忆、展示城市文化身份、引领城市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硬件设施,今年春节期间,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仅5天就累计接待参观者近5万人,创历年春节总参观人次新高。开馆6年多来累计接待访客60万人次。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即永平路1号,毗邻汕头大厦、永平酒楼、老邮政局,与潮海关隔街对望,形成文物建筑群。

在开埠馆大门前步阶上分立三组古铜色塑像,有市井中卖草?的走贩、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女西医石美玉女士、怡和洋行的老板约瑟夫·渣甸和他的中国买办,再现了百年前在中西文化激荡交融下,市井小贩和洋人老板同时穿梭于汕头埠街区的生动景象。

进入开埠馆,正对大门是一幅巨大的开埠文化壁画,上面的“汕头埠”三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壁画展示了开埠150年间汕头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楼为多功能展厅,不定期举办汕头埠记忆展。二楼为实体文物展厅,三楼“清音阁”为潮乐文化展厅。

据了解,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自建馆以来致力于汕头开埠文化的保护与展示,通过文物和展览向世人呈现了百年来汕头开埠史的变迁和风采。既是汕头加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也是保护珍贵文物、记载潮汕民俗的重要基地。

据汕头市金平区文化馆馆长、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如强介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座历尽沧桑的大楼被登记为不可移动的新发现文物点。陈列馆相继在2013年被公布为市第5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公布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楼展厅是整座开埠馆最有故事的地方。展厅照壁是一幅汕头开埠的老照片,由岭东名家郭莽园题字“让历史告诉现在”,而整个展厅便围绕着这个主题,徐徐展开150多年汕头开埠史的变迁。

展厅将开埠文物与历史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汕头文化中最辉煌、最闪亮的开埠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由市民、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老物件和珍贵文物中,有汕头解放前的营业执照、老股票、老报纸和老照片,还有古董铁壳手摇电话机、缝纫机和梳妆台等。一件件藏品都有故事,向我们生动地展现汕头开埠后的历史。

在瓷器展示橱窗,一个印着“中央”两字的碗引发游客感叹:“一栋别墅啊!”原来这个碗是当年中央酒楼专用的。“当时在中央酒楼消费这样一碗鱼翅的钱,可购一栋别墅!”讲解员在一旁解说。

一位游客告诉记者:“参观开埠馆,就像穿越历史,近距离触摸那个时代,在追寻往昔旧梦的同时,品味城市文化。”

为给参观者提供更为全面以及细致的服务,2015年12月,开埠馆实现“互联网+”,开埠文化数字陈列馆上线了。当时被媒体称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唯一能全方位无死角浏览、查阅藏品”的数字陈列馆。

据张馆长介绍,去年底因台风“海马”影响,开埠馆还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修缮后馆展更加高大上,原来的普通展板提升为LED背景板,字体更加清晰,还更换了一批新的文物。展板的内容也做了更换提升。

近年来,开埠馆不仅在自身提质方面作出了不断的努力,而且一直注重发挥城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断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合作,成为汕头市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还不定期举办讲座、音乐会等文化沙龙活动,先后接待了许多国内外参观团体,成为城市间文化交流的阵地。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半中西合壁欧陆式建筑风格的大楼,占地约600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据传始建于1907年。高大的罗马柱、结实的墙体、水泥窗框尽显厚重历史感。

进入楼内,整落的楼梯、房间的实木地板、铁条打造的西洋式风格窗栏等,都是当年建造而没有更换过的。走在楼梯上,工作人员说,筑成梯极的水泥是用糯米拌建筑材料而成的,非常坚固。记者发现,用于防滑的楼梯铜嵌条,历经漫长岁月依然焕发金铜柔光。

开埠馆橱窗里展示收藏的老报纸。说起永平路一号,许多汕头老报人并不陌生,因为在汕头解放初,此处成为当时中共汕头地委机关报出版、发行的大本营。1947年10月10日在大北山油印出版的《团结报》,是当时中共潮汕地委在解放战争中创办的潮汕地区第一份党报。解放前在潮汕平原国民党统治区,当时群众看到的,是“中央社”的“新闻”,反动派为了欺骗民众,极尽欺骗之能事。就连战败退却的事实也说成“转进”。群众称“中央社”为“遭殃社”、“造谣社”。只有通过秘密传送的《团结报》,老百姓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1949年10月,汕头市解放,《团结报》正式出版,社址就在永平路1号,发行量9000多份,成为解放后在汕头市出版的第一张日报。1951年元旦,《团结报》以431期终刊,改名为《潮汕日报》。现开埠馆里还收藏有当年的《团结报》。随后在20多年里,这份报纸虽随着革命形势和任务不同不断更名(先后有《潮汕农民报》、《粤东农民报》、《每日新闻》、《汕头日报》、《汕头报》,于1979年1月1日恢复《汕头日报》至今),但贯彻全党、全民办报的方针,艰苦朴素,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等优良传统却没有改变,一直坚持和发扬至今。

时间的车轮转过,往事都已远去,然而崇高的精神总能跨越时空,成为永平路1号历久弥新的一部分,散发厚朴的历史文化气息。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大楼见证了老汕头埠的建制沿革和盛衰更迭。永平路一号楼前身为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行。参照汕头地方志记载,1907年1月10日,台湾银行汕头支行在汕头崎碌联兴里西巷开办。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银行停业。在日本入侵汕头后其分行又开始办理业务,银行就是在此时迁至永平路一号楼营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汕头支行也就随之撤销。接踵而来的“楼主”,便是当时的汕头无尤医院。陈楚金介绍,西医在清道光年间传入潮汕。到了民国,不少出国学医归来的中国留学生在汕头开设医院,无尤医院就是其中之一。主持医院门诊的侯逸仕是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士,其妻陈无尤是国府注册医师。“据走访的老一辈人称,当时该医院的医生医术好,医德佳。”解放前,医院迁往安平路继续营业。

解放后至1971年3月,永平路一号楼成为汕头报社社址。1971年夏,永平路一号楼成为当时汕头市红旗区革命委员会(后恢复为安平区委)的办公楼。到1991年,安平区与同平区合并为升平区后,区委迁往光华路,此楼一度成为升平区人民法院和金平区执法局办公地点。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中国经济导报 | 作者:中国经济导报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