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活网 | 苏州本地通 | 苏州影讯 | 苏州公交 | 苏州地图 | 苏州天气 | 苏州商圈 | 苏州连锁品牌 | 苏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苏州
切换城市
苏州生活网 > 苏州本地新闻 > 金砖“故里”历史文脉生生不息 文化繁荣促发展

金砖“故里”历史文脉生生不息 文化繁荣促发展

在迎接“十九大”召开之际,本报今起陆续推出“喜迎十九大·看社区变化”报道,将围绕“社区”这个小单元做文章,反映社区面貌革新、创新管理、和谐生活、文化娱乐生活、品牌建设、百姓幸福生活等等,以小见大,描绘苏州砥砺奋进五年来的一幅幅图景。

位于古城以北的元和街道,是相城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副其实的苏州北大门。这里,曾走出“兵圣”孙武、“商圣”范蠡、“明四家”文徵明,更孕育了吴门画派、御窑金砖、缂丝技艺。2002年,原陆慕和蠡口两镇合并为元和镇,2003年,元和镇撤镇设街道,目前下辖28个社区。喜迎十九大·看社区变化”的第一站,我们走进以“人文元和、相城名片”为发展定位的元和街道。“

昨天一早,平江实验学校二年级的彭宇,跟着爷爷奶奶冒着酷暑赶到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的“御窑工坊”,小家伙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头,用笔蘸着水,在金砖书写板上写写画画,那头,把玩制作精良的澄泥蟋蟀盆,还对着皇家龙袍上的缂丝工艺目不转睛。在御窑金砖的“故里”,御窑社区早在2011年斥资100多万,修建了这座以展示金砖文化为主的工坊,承担起弘扬历史文脉的重任。如今,它还被列为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尤其是进入暑期后,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

御窑社区位于元和街道南端,隔开一条沪宁高速就是平江新城。2005年,原韩村、张花、文陵、御窑、花南、南窑6个村合并,御窑社区也正式由村改社区。这一合并,不止是行政意义上的整合,更是民间手工艺的一次大融合。御窑村的御窑金砖、砖雕,张花村的缂丝,南窑村的蟋蟀盆……都被一一完好保存,并精彩呈现在御窑工坊内。338平方米的展厅分为六块区域,按比例缩小的古窑将参观者带入金砖的前世今生,图文、老照片、实物、影像等,展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

“叫工坊,除了像博物馆静态展出之外,更希望能让年轻人动手参与,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御窑社区党委副书记张雅芬表示,相城十绝中,出在御窑社区的绝活就有四个。因此,在御窑工坊同一层楼,还为缂丝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王建江建了一个工作室,让这些绝技在同一空间里发扬光大,每年吸引参观者多达数千人次。而在御窑工坊的北端,两座600多年历史的御窑仍继续烧着金砖,这是对“天下第一砖”的活态保护,如今在御窑遗址上,还建起了金砖博物馆,与御窑工坊相得益彰。

在御窑人眼里,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财富,也是社区建设的根基。除了传承文脉,社区群众文化也开展得红红火火,舞龙队、腰鼓队、戏曲队层出不穷。

最受瞩目的是名叫“春之声”的戏曲沙龙,这支四五十人的队伍,从唱戏的,到奏乐的,样样齐全。社区鼓励其发展,腾出可容纳200多人的党员会议室,每周五供他们表演,3小时的演出总能座无虚席,还有从周边乡镇赶来的戏曲票友。55岁的徐金珍说,所有小品、小戏都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多以社区好人、文明家庭户等原型创作,也有不少反映安全、卫生主题的,引导居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像高空抛物的危“害,随手扔垃圾的不文明,我们都通过唱戏的形式来教育警示,居民倒是容易接受。”在徐金珍眼里,文化引导,柔性地推动着邻里和睦,社区和谐。

“社区建设说到底是依靠人,也是服务人,以文化建设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以此来推动社区管理和建设。”张雅芬说,这是御窑社区“文化兴区”的落脚点。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苏州新闻网 | 作者:苏州新闻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