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生活网 | 温州本地通 | 温州影讯 | 温州公交 | 温州地图 | 温州天气 | 温州商圈 | 温州连锁品牌 | 温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温州
切换城市
温州生活网 > 温州本地新闻 > 新中国成立后的【温州】剧坛

新中国成立后的【温州】剧坛

1960年京剧大师盖叫天(左四)在杭州观看温州瓯剧团演出的《阳河摘印》后,与演职人员合影

1959年,温州乱弹艺人朱宝贵与曹陈龙合演《磨房串戏》老剧 上两图为黄瑞庚提供

1954年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奖越剧主要演员合影,其中有温州演员

温州网讯 上世纪的温州民间戏曲班社,经过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生存极为艰难,到40年代末仅存十多个民间职业班社在风雨飘摇中苟活。1949年以后,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环境日趋安定,为民间戏曲班社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机遇。

剧团标志:演好戏,戏演好

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州市区基本上只有三个班,即:由大三庆、金福连等班社组成的五星京剧团;由如意、信陵、王湘芝科班等组成的温州越剧工作团;由新凤玉、新新凤玉等组成的温州胜利乱弹剧团。此外,尚有归宿未定但经常在市区流动演出的永嘉大众京剧团;由新新连昌、汀田新大顺、胜阳春等和调班拼凑而成的平阳人民地方戏实验剧团;以及由新品玉、一品春等班社联合组成的永嘉巨轮昆剧团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即对接管过来的文化层从意识形态到实质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城市中的剧场与剧团是改革中的重头戏。首先是对已进行登记的剧团派驻政治辅导员,主要任务是把握演出大方向;对各剧团中的业务骨干实行轮训,进行阶级教育与政策教育;有条件的剧团,帮助他们建立导演制度;在演出业务方面,国家文化部提出一个响亮而又简洁的口号:“演好戏,戏演好”,前者严格要求选择内容健康、对人民有益的剧目,后者要求每一从艺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以净化戏剧舞台,提高演出质量。在剧场方面,首先取缔了在演出时穿梭于观众席间的茶部,这是整顿剧场秩序迈出的第一步,其次是制订规章制度,严格规定演出时间概不会客,从制度上确立剧团与剧场的经济关系(分成比率)。此外如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对演出队伍的侵蚀,建立城市剧场演出制度:规定每晚演出时间不得超出2小时,幕间休息10分钟,剧终谢幕等等。

1950年,温州市区共有四个剧场:公园路的东南剧院;人民中路的新中国剧院;打绳巷的新东瓯剧院及和平路的和平剧院。1956年春节,由浙南企业公司投资重建位于广场路的温州剧院竣工落成;同年冬,由当时的永嘉县投资兴建,位于百里东路的永嘉剧院也投入使用,遂使温州市区有了两个比较现代化的剧场。1955年,市区又增加了两个民间自发组织的乱弹剧团,即更新乱弹剧团与红星乱弹剧团。它们虽未在文化部门获准登记,由于当时的整个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剧团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故政府也默认他们的存在。当时市区的剧团与剧场的搭配基本如下:温州越剧团:东南剧院;温州五星京剧团:温州剧院;温州胜利乱弹剧团:新中国剧院;更新乱弹剧团:新东瓯剧院。红星乱弹剧团则暂时借用东门菜场,白天各摊位照常营业,晚上撤去摊位临时搭台,由于票价便宜,每张仅一角钱,所演都为乱弹传统老戏,故观众极为踊跃。

《高机与吴三春》独占鳌头

1954年,浙江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杭州举行,温州越剧团参演由黄湘娟主演的《闯宫》获表演二等奖;9月,华东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在上海举行,由陈美娟主演的《断桥》获表演一等奖;由陈茶花主演的《卖绡会》获表演三等奖。这是温州演员首次获得的大奖。

温州文化部门在浙江省文联《十五贯》改编成功的经验基础上,选定《高机与吴三春》作为重点剧目进行整理加工。1956年初秋,由温州市文化处常务副处长郁宗鉴牵头,成立“高机与吴三春整理小组”,郁宗鉴任组长,成员有张明、何琼玮、李晓东、吴孟前和我,因何琼玮对《高机与吴三春》素有研究,便公推何琼玮执笔。初稿经整理小组数次讨论后,决定交由温州乱弹剧团排演:陈茶花饰吴三春;程阿金饰高机(后改金万宣);金两双饰吴文达;翁理凤饰林聪;郑福桂饰黄三。温州市文化处调集全市最优秀的艺术力量对《高》剧进行排演:聘请金松、陈静、叶在湄、翁凤渺等为艺术指导。执行导演张明;副导演张典松;舞美设计吴桐,作曲刘章兴。

《高机与吴三春》共排演了40多天,彩排那天邀请了市、地行政首长和有关领导前来观摩,反映较好。原定1957年元旦上演,因主演陈茶花劳累过度得病,拖延了10天,直到1957年1月10日才开始在东南剧院演出,连演40余天。

《高机与吴三春》的演出,使温州乱弹从一个草根剧种一跃成为与京剧越剧平起平坐的现代剧种;温州乱弹剧团也从一个草台班一跃成为具有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正规剧团;陈茶花的明星效应甚至超出了温州京剧和越剧的当红花旦,有的观众从文成、泰顺、福鼎等地不远数百里专程来看《高》剧,但却一票难求。

1957年,温州地市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拉开帷幕,共有20个剧团26个剧目参加演出。日夜两场,为期7天。《高机与吴三春》被安排到最后一天晚上,成了正式的压台戏。本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奖项,除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以及演出奖外,主演陈茶花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高》剧获剧本二等奖,陈茶花仍然是一等奖。从此以后,《高机与吴三春》就成了瓯剧的代表性剧目,陈茶花也因此成了瓯剧的代表性人物。

“越剧皇后”来温演出

在越剧诞生至今百余年中,虽然名优迭出,但能够登上“越剧皇后”宝座的却只有姚水娟一人,而且这顶桂冠还是由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亲自挥毫题赠。1936年6月,姚水娟首次来温州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桩让人震惊的重大新闻:1936年6月6日,杭州《东南日报》突然刊发消息:“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在温州福禄林游艺场演出时,突遭歹徒袭击,身中六刀毙命,警方正在缉捕凶手”云云。消息刊出后,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温州观众更为关切,纷纷拥到福禄林游艺场询问,百里坊偌大一条街道人满为患。虽经游艺场负责人徐某再三声明,该新闻纯属谣言,并无此事,但拥挤在门口的观众仍将信将疑,及至姚水娟亲自出来对观众的关切表示谢忱时,大家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1957年1月,姚水娟所在的浙江越剧团首次来温州演出,所演剧目是温州观众最为熟悉,也是姚水娟最为拿手的《盘夫索夫》,在府学巷的人民大会堂连演14天,直到浙越离温,还是有许多“姚迷”因买不到票而懊恼不已。

温州乱弹的剧目蕴藏非常丰富,但没有一个文字剧本保存下来。1956年春,温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叶大兵主持下,成立了温州乱弹剧目记录整理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小组的任务是利用业余时间,让老艺人把肚子里的戏“吐”出来,由专人进行记录。这项工作延续了约一年时间,共记录了乱弹的84本传统老戏以及一些外方戏(移植剧目),总数约200多本,分抄两套,一套上交浙江省文化厅资料室保存;另一套由温州市文化处保存。在温州乱弹记录工作的带动下,兄弟剧种继起效法,平阳和剧团、永嘉昆剧团也先后对传统剧目进行记录,估计三个剧团所记录的剧本总数约600余本,最后全部由温州市文化处保存。感谢老艺人在告别人世前,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中,温州市文化处保存的乱弹记录本散失殆尽。1984年,我调到艺术研究室,由我负责将散佚的瓯剧记录本重新收集,旁及和剧与永昆。这项工作得到许多朋友的支持,知道本子下落的人便向我通报信息,曾经保存一些本子的人,得知我在收集瓯剧抄本,便主动“送货上门”。一年下来,居然找到50多本。

保存在省文化厅资料室的另一套瓯剧记录本,在十年浩劫中没有受到冲击,居然完好如初,得到这一消息,我极为兴奋,便商请在杭州的一位学生到省文化厅资料室去抄写,到1986年年底,瓯剧传统剧目已收集到60多个手抄本。为此,我将这60多本抄本用牛皮纸加上封面,精心装订,加上“外方戏”抄本及其它剧种如和剧、永昆等,总数约200多本。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温州网 | 作者:温州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