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生活网 | 咸宁本地通 | 咸宁影讯 | 咸宁公交 | 咸宁地图 | 咸宁天气 | 咸宁商圈 | 咸宁连锁品牌 | 咸宁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咸宁
切换城市
咸宁生活网 > 咸宁本地新闻 > 从烧火工做起 这个女人终成【咸宁】手工制茶第一人(图)

从烧火工做起 这个女人终成【咸宁】手工制茶第一人(图)

她叫镇春松,从17岁进入咸宁市浮山茶场,靠着勤奋好学,她从一名烧火工成长为茶场里的“制茶第一人”。5月5日,全市首届茶产业职业技能大赛上,镇春松凭过硬实力,勇夺制茶组冠军。然而,她始终保持着一份质朴和谦逊,忙碌在生产一线,用心奉献着一杯杯好茶。昨日,记者一行在咸安区浮山办事处的桂泉茶场里,见到了镇春松一家。

从烧火工学成制茶能手

镇春松是咸安人,1962年2月,她出生在咸安区马桥镇一个贫苦人家。由于家中姊妹众多,刚读完初中,镇春松不得不在亲友的引荐下,进入咸宁浮山茶场务工,以减轻家庭负担。

“师傅在上面炒茶,下面我负责烧火。”镇春松说,初入茶场时她被分配在制茶车间。当时茶叶的炒制完全依赖柴火,整个炒茶过程也是手工完成。17岁的她,就被安排在一个老师傅手下,从烧火工的位置上干了起来。

由于家中经济困难,以前从未见过茶叶、更没喝过茶的镇春松,对工作中时时接触的茶叶和满鼻子馥郁的茶香充满好奇,并萌生了学习做茶的想法。

平日里,她一边烧火,一边认真观察老师傅的炒茶手法,什么温度下锅、怎样翻、如何抖……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动作,在她脑中循环播放了无数遍。厂里发放的学习资料,她更是从不离手,一旦得了空闲,就拿出来读上几页。

一年以后,厂里组织考试,镇春松的理论及手工操作成绩都名列前茅,从此,她正式成为了一名制茶工。在茶叶采摘旺季,镇春松常常通宵达旦地忙碌在炒锅前。可她从不喊累,她一心想着能将茶叶做得更好,这样就能多拿点工分,为家里多减轻一点负担。当时,每天茶场组织的茶样审评,镇春松一直是评分最高的制茶工。

身怀六甲依然坚守岗位

“她话不多,手脚却特别勤快,凡是交给她的事情,总是办得比别人快、也比别人好。”这是镇春松的丈夫陈大明对镇春松的评价。

1980年,陈大明担任咸宁市浮山茶场制茶车间的车间主任,他对这个瘦瘦小小的小丫头印象特别深,渐渐被她身上勤劳、善良、坚韧等美好的品质所吸引。很快,因茶结缘的两人,于1983年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最苦、最累的活,都叫她去干。”提起往事,陈大明显得有些愧疚……

那是1984年的冬天,镇春松已经临盆在即,可她依然挺着个大肚子,忙碌在车间的各个角落。70斤的大麻袋,镇春松和同事一人抓一边,扛起来就往仓库送。直到下班的最后一刻,镇春松还在车间里拼装眉茶。第二天一早,当陈大明将妻子顺利产子的消息告诉工友们时,车间里大家惊讶得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相信。

“我是车间主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妻子,才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虽然心中不舍,陈大明却一次又一次将最苦、最累的活交给镇春松。

担负着‘炒干’这道最关键的工序,镇春松一个人要操作5台设备,最多一天要做9000余斤眉茶,既要保证茶叶的品质,还要对茶叶进行装袋、入库,非常辛苦。常常是第二天早上起床,她的脚板都不能沾地。

1985年,享誉国内的剑春茶在咸宁市浮山茶场创制成功,并先后获商业部“中国名茶”称号、省优产品奖等多项荣誉。

然而,伴随着市场的放开,茶叶交易不再由国家统购统销,与“剑春”、“浮泉”这两款名茶的声名远播不相称的,是茶场的效益却在逐年萎缩。

1988年,陈大明从制茶车间调到厂里担任副厂长,负责全场生产业务。他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自己的饭碗不再是“铁饭碗”。

“如果我们夫妻两人都下岗,一家人的开支从何而来?”怀揣着这个忧虑,陈大明找妻子商量,不妨将老家生产队中荒置的30余亩山地清整出来,栽上茶树。这样一来,家里多了一份经济来源。

砍平灌木、挖刨树根、整地抽槽……勤劳的镇春松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的决定。为了早些将茶园建好,她每天天没亮就扛着柴刀和锄头上山,直到太阳下山完全看不见了才回家。

“从开垦茶园到第一批茶上市,用了整整四年。”镇春松说,在先后从茶厂辞职下海后,她和丈夫顶住了压力,在将第一批茶叶拿到门市部去卖时,看到顾客纷纷竖起大拇指一再称赞,顿时感觉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了。

如今,镇春松的儿子陈功也开始向母亲学习手工炒茶,并帮助母亲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商标“鄂南桂泉”,这款茶在咸宁茶叶圈内颇负盛名,回头客遍布全省各地。

5月5日,全市首届茶产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上,镇春松在现场与来自全市茶行业的40余名制茶工同台竞技。

“条索紧结、扁平油润,品之赏心,闻之沁脾,饮之爽口。”5月6日,制茶组裁判员对选手们的茶样进行编号盲评,其中一款扁形绿茶令评审组印象深刻,并一举夺得最高分。这款茶,就是镇春松在现场炒制的参赛茶样。

“这次获奖,更加激励我做出更多的好茶。”镇春松告诉记者,虽然在茶锅上忙了一辈子,但她还没有感觉到累,在制茶路上,她的脚步还将一如既往地坚实有力。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荆楚网 | 作者:荆楚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