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生活网 | 徐州本地通 | 徐州影讯 | 徐州公交 | 徐州地图 | 徐州天气 | 徐州商圈 | 徐州连锁品牌 | 徐州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徐州
切换城市
徐州生活网 > 徐州本地新闻 > 【徐州】“十三五”剑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十三五”剑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原标题:徐州“十三五”剑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大风起兮,打一场新时期“淮海战役”

千年兵家必争地,百年煤炭工业城。徐州,怎能“被遗忘”?

走进“十三五”,当新一轮战略规划次第落子,人们发现,国家层面规划设立19个城市群,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尚处在战略布局中的空白。

今年全国两会上,江苏代表团联名提出议案,呼吁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规划。省委书记李强在为徐州谋划“三个作用”全新定位时明确指出:徐州要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

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场新时期的“大决战”打响,淮海大地四省20市矢志一心:打一场区域协同发展的“淮海战役”。

一个战略,呼应1.2亿百姓期盼

打造淮海经济区,这是一声持续了30年的呼唤。

“它由民间自发建立,是1.2亿百姓的共同心声。”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钱钢没有忘记,1986年,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提议下,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区位中心,融合苏鲁豫皖四省20个城市,成为国内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从此,这片占据全国1.8%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近10%人口的区域,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捏合在一起。

手手相牵,却仍难以承受发展之重。有人说“这是聚了一帮穷兄弟”。从苏北到鲁南,从皖北到豫东,各市都远离省会,资源普遍枯竭,经济普遍落后,是高水平全面建小康的短板地带。从现实看,行政区划藩篱牢不可破,诸多发展要素从省级层面都很难协调配置,亟需在国家战略层面谋篇布局,推动统筹发展。

抱团发展,还需一位“带头大哥”,一如上海之于长三角。

纵观中国区域经济的几大增长极,珠三角的崛起得益于深圳特区改革开放;25年前浦东新区横空出世,才有了长三角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长期繁荣。如今,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近在咫尺,淮海经济区不能再错过。

这里,是东部沿海的“脐部”地带,东陇海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之一;这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这里,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升级淮海经济区有助于舞起“一带一路”东端龙头,有助于贯通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有助于推动东部欠发达地区整体振兴崛起。

“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符合这一区域的发展实际。”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耀看来,淮海经济区在新一轮国家战略分工中,必将承担更多重要使命。

两张地图,区位反转 “抬龙头”

有人说,这是“尴尬的淮海”。翻开中国经济版图,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高原”中间,淮海地区恰处于“断裂带”。

即使在更近的周边,安徽的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的蓝色经济带和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带,都已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唯独“淮海”还在苦苦等待。

一片经济洼地,徐州率先突围。早在2002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打造徐州都市圈;2008年,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上升省级战略;2010年,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编制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尤其在今年,江苏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列为三大任务之一,徐州又一次站在了引领区域发展的舞台中心。

走进徐州工业园,两张地图精彩诠释徐州的“角色反转”:一张国家发展战略地图上,徐州北有环渤海经济圈,南有长三角经济圈,只有一条陇海线穿境而过,可谓“夹缝求生”;另一张区位地图上,以徐州为圆心,高铁为半径,一小时可达南京、济南、郑州、合肥,三小时通达上海、北京、南昌、武汉。

过去十多年徐州艰难而持续的经济转型,为跻身“中心城市”打下扎实产业基础。徐州拥有国内43家银行金融机构,入驻物流企业1100多家;徐州商圈吸纳跨省消费量占中心商圈总量的三成;以徐医附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资源惠及周边4000万人;14所高校的20万大学生构筑起人才高地……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川说,企业600多名技术人才,有七八成是来自淮海经济区的外乡人。

5月6日在徐州召开的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专家咨询会上,山东社科院政策研究室专家石晓艳直言:“冲锋陷阵看大将,区域发展看龙头。徐州有基础、有能力担当区域协同的‘领头羊’。”

三张标签,老工业基地又担新使命

“发挥龙头作用,并非要争老大。”张国华说,置身淮海经济区大坐标下,徐州的使命,就是率先闯出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特色发展新路子。徐州是座老煤城,一百多年来,地下被挖成了“蜂窝煤”,塌陷地满目苍夷。“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贾汪区去年关闭最后一个矿井,通过改造生态让旅游“旺”起来。今年前5个月,当地已接待各地游客180万人。何止是徐州贾汪,又何止江苏徐州!淮海经济区内的淮北、宿州、商丘、济宁、枣庄……这些城市都是因煤而兴,又普遍面临资源衰退、效益下降、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徐州的做法开了先河,走了新路。

“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淮海经济区应找准国家定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认为,走进“十三五”,国家战略布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再局限在一地一市甚至一省,更加强调区域协同。他为淮海经济区贴出三张标签:国家省域边缘区域联动发展样板区、跨省连片资源枯竭区域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欠发达革命老区转型发展先行区。

跳出“云龙湖”,放眼“中南海”,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找准新坐标。

决战小康共圆“淮海梦”

下个月,淮海经济区8个核心城市将在连云港举行市长会议,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共商大计。2010年起,徐州牵头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每年一次市长轮值会,在医保异地结算、环境跨区域治理、跨界交通对接等方面进行了区域协调机制探索,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共建淮海,四省共梦。翻看各地“十三五”规划,淮海经济区都是“关键词”――安徽宿州市和淮北市分别提出,“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加快建立跨省市区合作协调机制。”山东济宁市也明确,“要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一大批区域经济专家已在大声疾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莉建议: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带动周边地带的连片发展,带动四省经济低谷崛起,提升长江以北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吴先满充满感情地说:“这不是徐州的事,不是江苏的事,甚至不是苏鲁豫皖四个省的事,它是国家发展战略填空补缺的‘棋筋’,关乎1.2亿淮海人的福祉和期盼!”

新时期“淮海战役”冲锋号再响,徐州一马当先――抓紧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这条主线,打造区域经济、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四个中心”,淮海兄弟手牵紧,全面决战小康。

看淮海,大风起兮,云正飞扬!(王世停 王岩 陆金玉)

(责编:马晓波、张鑫)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人民网江苏视窗 | 作者:人民网江苏视窗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