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生活网 | 银川本地通 | 银川影讯 | 银川公交 | 银川地图 | 银川天气 | 银川商圈 | 银川连锁品牌 | 银川小区 | 电影 | 明星
城市生活网
银川
切换城市
银川生活网 > 银川本地新闻 > 你也被“知识焦虑”绑架了?

你也被“知识焦虑”绑架了?

“我仿佛得了知识焦虑症!”一位朋友告诉小巴,他连5分钟碎片化时间都不想浪费,恨不得分分钟都在学习。

比如,早晨起床,先打开《每天听见吴晓波》音频(认真脸,小巴真不是有意打广告的),然后开始洗漱。上下班路上,不是听喜马拉雅FM,就是看各种付费专栏。

前段时间,我们频道发起一份《新中产大调查》。第一个问题就是:最近1-2年,哪些方面你花的钱显著增加了?

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学习提升,占比52.5%。接下去才是旅游、居住、子女、餐饮等。

列书单、买课程、线上线下听课……何以解焦虑?唯有付费学习。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在行、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

数据显示,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在2016年暴涨3倍,达近5000万人;2017年,预计用户知识付费领域的总体经济规模可达300亿-500亿元。

在新中产人群中,付费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过,之前有一篇被转发了很多次的文章,泼出这样一盆冷水:

抱歉,“知识付费”真治不了你的焦虑。

那么,新中产为何会患上知识焦虑症,知识付费真的能治疗焦虑吗?来听听大头的看法。

方军知识专家2017年出版《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恐怕才是消除焦虑的良方

“学习是一种投资”,所有人都知道,但很难真正做到。

这一波“知识付费”所带来的变化,主要并不是增加学习的金钱投入。实际上,与过去的买书、上课、游学等比较,与我们在娱乐上花费的钱相比,仍然是很少的。

学习,跟钱的关系并不大,因为花一份的钱买了,还要另外花九份的时间、精力去学习,还要克服各种人性的懒惰、拖延。

这一波“知识付费”所带来的变化是,出现了很多新的、更适合现代人的学习产品。

降低消费知识产品的难度,书太厚读不下去,先从音频图书解读听起,书太难学不会,先听听专家的解读。比如我自己就做了一个“读懂互联网未来的50本书”的音频,分享读书体会。

把过去只有很少人能享受的课程,变得易得、便宜、方便。对于优秀的老师来说,他们提供这样的课程,所获得的收益并不会少,甚至更多,形成老师、学生、平台多赢的状态。

我不认为现在的这些知识付费是为“焦虑”付费。说“知识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延续过去大家看成功学的思路,成功学就是告诉你这么做行了,但其实不会解决你的问题,只是缓解你的焦虑。

叫卖的人,说可以缓解知识焦虑;批评的人,批评有人营造知识焦虑。

都是把现在的“知识付费”看成是类似于过去的成功学,虽然没有把这个假设那么明确的说出来。

现在的互联网付费知识产品中,当然也会有部分是励志类的。但是,在我看来,互联网知识付费,真正的主流会是实用技能的提升,是“实用”。

所以,知识付费绝对没有缓解焦虑的作用。知识付费上,我们所能花费的钱非常有限,花的时间更少。不花钱,不花时间,不可能缓解焦虑。

花钱、花时间,恐怕才是消除焦虑的良方。

互联网上的知识付费,如果以杰弗里?摩尔的技术产品接纳曲线看,现在还处在早期市场,现在的用户都是尝鲜者,远没有到主流市场,它的产品、用户、市场均未定型。

魏武挥天奇阿米巴基金管理合伙人科技专栏作者

中产阶级(包括新中产阶级)属于比较焦虑的一个阶级,在中国如此,在美国如此,在全世界都如此。

因为他们处在各个阶层中间,对上层阶级的生活略知一二,也曾因为种种原因偶然间参与过,他们有一定的眼界,有羡慕的心理,也想努力上进成为上层阶级的一部分。同时,他们又不愿掉到下层阶级,毕竟目前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比较好。

中产阶级既有贪婪的一面,想往上爬;也有恐惧的一面,担心往下掉。因此就会有一种焦虑的心态。

但相对来说,中国中产比美国中产的焦虑感更重,因为他们缺乏让自己不掉下去的手段,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财富积累方式非常单薄,缺乏有效的投资手段。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部分中产玩不起,不少人还是高负债人群,肩上背负房贷,更别说投资房地产了。

中国股市也存在种种问题。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腾讯等在海外上市,但中国当前的外汇管制十分厉害,中产想要把钱投资到海外,几乎没有可能。至于国内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很多都是玩概念,投机味道非常浓,并不适合中产。

他们好不容易挣下一些家当,在“人民币贬值”、“经济下滑”的声音中,特别害怕已有财富的消失。

当下,知识付费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实是中产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财富的极度焦虑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但是,知识付费对于中产而言,不过是若干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无论是从时间消费,还是金钱消费上,显得微不足道。

小红拖拉机知乎职场领域优秀回答者LinkedIn领英专栏作家

没有内在学习动力的人

不过是赶了一个知识付费的潮流

以前人们只为看得见的商品和服务买单,10年前,我们花钱买CD、买磁带,但不能接受花钱在网上下载一首歌。但现在的新中产,很乐意为一篇文章、一个音频去付费。

知识付费分两种:一种技能的学习,这跟多年前的培训没有差别,只是将课程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将整块的课程变得更碎片化了,将充满仪式感的教学变得更加生活化了;

另一种是满足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的知识。出于享受、审美或欣赏的角度,购买的内容或许并没有实质性价值,但能满足精神需求。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知识付费的崛起。

知识付费的兴起,我认为有这如下原因: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基础;

经济基础:可支配收入增加,压力越来越大,幸福值却越来越低;

焦虑心理:新中产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对发展的焦虑,总担心自己晋升不够快、缺乏职业竞争力。

但我并不认为,知识付费全部出于对知识焦虑,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内心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索欲,这时认知需求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动机。

当然,知识焦虑也是存在的。比如,目前有很多类似于“一小时掌握某项技能”“听完这堂课就能逆袭”的课程,卖得很火爆,这简直是成功学的转身,启动了大家简单的形式逻辑“只要我买了这个课程,我就能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背后是焦虑或盲目崇拜的心理。

但值得反思的是,购买课程能迅速掌握知识吗?能坚持学习吗?学完后能用在实际生活中吗?我打一个问号。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购买课程上。许多课程比较便宜,9.9元一小时、99元一年,但很多人买了之后,后期并没有深入学习。

唯有自己刻意学习,才能获得提升。

退潮时,才知道谁没有穿泳裤;知识付费的浪潮退去,才知道谁才是真正有动力学习的人。而没有动力学习的人,不过是赶了一个知识付费的潮流。

点击阅读完整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和讯网 | 作者:和讯网
城市生活网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